吴文化的由来20世纪30年代,江南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著名学者卫聚贤认为有必要组织团体共同研究,于1936年8月30日会同文化名人蔡元培、于右任、吴稚晖、叶恭绰、王献唐等一批著名学者,发起成立了“吴越史地研究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探求出吴地的文化起源,以期突破国内学术界一般以为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由北至南,即先在北方出现而后发展到南方的说法,和法国人拉克伯里氏主张中华文化来自巴比伦的“中国文化外来说”。此后,对于“吴越文化“的研究也随着社会进程时断时续,直到1954年“宜侯矢簋”的发现,郭沫若、唐兰、陈慧家等名家撰文考证震动了史学界,“吴文化”一词正式提出。
对三十年代“吴文化”研究的突破是从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蓬勃兴起开始的。1987年无锡县堰桥镇开始创办“吴文化公园”,无锡吴文化研究所所长高燮初对吴文化内涵提出:“…吴文化是指吴地区域性文化,以吴地整个历史为经,吴地大文化为纬”著名教育家张其昀断言:“东南之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津,在无锡之梅里”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著名史学家李学勤指出:“吴文化一词,可以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吴文化,是指古代吴国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则泛指吴地文化,把吴国的前后源流,以至后世吴地文化的蓬勃发展都概括在内。”我们所指的“吴文化”,在时间上是通史的范畴,上自吴地旧石器时代,如已发现的距今近万年的三山文化,以及以后的新石器良渚文化,湖熟文化,后至商朝末期泰伯开启江南文化,再至春秋时期鼎盛的吴国文化,宋、明、清以至到现在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发展的吴文化。吴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中原黄河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的融合并蓄,是以吴地为基础,以吴人为基因,以吴姓包括其他族姓一起,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文明的结果,是数千年不断积淀、吸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文明进步的过程,到吴国时期,文化多元,百花齐放,文化认同,文化交融,使吴文化到了一个巅峰时期,由此奠定了吴文化的基石。1961年,学者曾橘、尹焕章根据考古资料,对吴地文化作了全面系统论述,引起了文博界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改变了人们一贯把”吴越文化”合并研究的观念,提出“吴文化“概念,并作为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这就是最初提出”吴文化”的由来。
吴文化的渊源泰伯奔吴,开启了吴地的文化文明。吴文化是在吴地的文“化”形成的,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距今7000年至4000年,太湖流域就已存在一脉相承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作为江南土著文化的代表,良渚文化已经临近文明的门槛。然而,在良渚文化之后,江南土著文化却衰落了。泰伯、仲雍奔吴,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给落后的江南土著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开启了吴地打破文化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泰伯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经验,大力兴修水力、交通,发展桑蚕业、养殖业、种殖业,改“半生为食”为熟食,改变”搭棚为窝”的居住条件,建造了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开挖了江南第一条人工河-伯渎河,筑起了江南第一城池-泰伯城。大力发展当地文化,大伯“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创造了史诗般的“吴歌”,使江南之地从蒙昧步入文明社会。
吴文化以江南土著文明和泰伯、仲雍带来的中原周文化为源头,以前后历经740多年的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及隋唐、宋、元历代不断发展光大,至明代形成高峰。吴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归结起来就是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百越文化的结合;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人居环境文化的结合,正是这种不同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华夏子文化的突出特征,使得吴文化具有接纳性、融合性、兼容性、吸收性、创造性、开放性的显著特征,形成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在不同时期不断地展现新的面貌,这就是吴文化的优秀性和先进性。
吴文化与吴姓吴文化的产生,是以吴地为基础,以吴人为基因,以吴姓与其他族姓一起共同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文明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姓与吴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氏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融统一,也正是吴氏氏族文化与吴地文化不断催化、嬗变,催生吴文化诞生的土壤,使吴文化在历史文明进程中不断弘扬光大。
福建泉州文化名儒吴捷秋1992年就提出:吴氏文化是吴文化的一种体现。并认为:“吴文化从梅里肇基,随着族裔传衍闽南,开拓进取,向海外辐射于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凡属族裔,就播下了吴文化的种子。”传统吴文化研究是围绕古公亶父“谦让、仁和”和泰伯、仲雍让国逊位、南奔开荆蛮,创建“勾吴”,传播中原文化,发扬开拓奋进的精神,在长江流域一带创建政治、经济,实行民风、改革民俗等等,所汇集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所以说“,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是中华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社会上一些学者对研究吴文化持一种论点,用“广义“和“狭义”,简单地来区分“大吴文化”和“小吴文化”。并强调吴文化不是氏族文化,要纳入广义的吴文化才是真正的吴文化。我们说吴文化发展,虽然历史上的典籍记载不多或不具体,但随着考古不断发现,许多专家、学者经过精心研究都予以肯定。吴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是吴氏文化与吴地地域文化的融合。
简述中华”大道文化“的各个维度在以包容并蓄为长的吴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彰显出人的生命价值意义,吴文化以一种开放、包容、汇通的姿态下求得和谐共荣,对新的世界秩序、社会和平,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提供优秀的思想资源和优良的文化因子。
历史上的吴姓,主要活动在吴越文化区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极富特色,极具价值的深厚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丰富了吴文化内涵,在吴姓发展历程中,为铸造健康的吴姓人格,建立积极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创立完善的伦理道德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然是吴姓的传家之宝。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时期,在创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盘点历史传统,挖掘精神财富,探寻历史渊源,辩识现实价值,提升吴始人对吴文化认识的正确认知品位,提高吴姓人文化道德水准,唤醒吴姓人对祖先美好回忆和崇敬之心,激发吴姓人深厚的故土情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认知、感悟、修养吴文化的意义所在。
研究吴文化之积淀,探寻吴文化之渊源,发掘吴文化之精髓,传播吴文化之精神,弘扬吴文化之文明,创立吴文化之体系,是吴族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吴文化的悠久,博大精深,其独特性,典型的地域性、代表性、先进的思想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历程,将不断地显示出重要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
吳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建设吳文化暨“吳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锡是吳文化的孕育地,发祥地,也是吳地生生不息,不断奋进的不竭动力。吳文化是吳地的灵魂,吳地发展的每一个轨迹都深深的打上了吳文化的烙印。吳地长期的生活方法,交往方式,生产和劳作方式是几千年来积淀而成,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物化成多姿多彩的吳文化。吳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历史特色,地域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根本所在。
雨果说:“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粒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吳文化是一盏千古不灭的文化明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未来中华文明进程中必将绽放更灿烂的文化光芒!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199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于今年已十一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五年,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