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吴文化节 >

吴氏长沙国(郡)、长沙王与吴芮文化

发布时间:2017-12-19 15:56 来源:未知

谨以此篇热烈祝贺“长沙王吴芮文化研究第三次联席会议”在江西婺源胜利召开!

【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研究吴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以増强文化自信和提高软实力,为经济发展、大国崛起贡献力量。继湖南长沙、贵州贵阳已召开两次会议之后,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秘书处与江西吴氏文史研究会联合决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江西婺源召开“长沙王吴芮文化研究第三次联席会议”,大会联系人联系人是吴福林 13907934796 ,吴尚钦 13507033108。

本网特刊这项活动的发起人吴砾星宗长作品《吴氏长沙国(郡)、长沙王与吴芮文化》,以表祝贺!

长沙国(郡)、长沙王与吴芮文化

吴 砾 星

姬吴之兴,始于两汉。

而史上首位吴氏中兴人物,当推西汉长沙王吴芮。

笔者整理分析吴氏长沙国、吴氏长沙王、吴氏长沙郡等有关记述和资料,认为西汉长沙王吴芮不仅是秦末百越领袖、西楚衡山王、大汉开国元勋、“楚汉名城”长沙的开创者、“江西第一人杰”、古代著名政治家与军事家,也是吴氏史上首位诸候王、吴氏著名郡望长沙郡的开基者,也是吴氏首位著姓者、吴氏第一中兴人物;并提出一个“吴芮文化”的概念并释其内涵为“大义之让、大爱之仁”,是一种能被传承的吴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是泰伯精神、季子文化传承发展的首座吴文化高地,是随吴氏中兴矗立起来的首座道德与文明的灯塔;同时对吴芮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作一观察与展望,认为研究、光大、传承、传播吴芮文化是中华吴氏乃至中华民族的一份责任与使命,吴氏长沙郡后裔尤应成为其开拓者。

吴芮——秦末百越领袖,西楚衡山王,大汉开国元勋,“楚汉名城”长沙的开创者,“江西第一人杰”,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约公元前241年,吴芮生于今江西余干。作为秦末地方民众领袖,吴芮初任番县令,号“番君”。陈胜、吴广起事时,其为首位响应之秦吏,也是出身最贵的举义者;后随项羽征战,因功被封衡山王,都邾(今湖北黄冈西北);再拥刘邦,佐汉有功,汉立后又徙封长沙王,都临湘。

吴氏长沙国虽存世仅近半世纪,但仍是异姓封国存留时间最长者,也是湖南历史上第一个王国。

汉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其王位世代相袭。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由朝廷直接委托,名为辅佐长沙王,实际上是被派来监控长沙王的;丞相既非皇室宗亲,也不一定有显赫战功,却因是汉皇的亲信,实际掌握着长沙国的部分军政大权。丞相以下,还设有御史大夫、尉及各县的县令(长)等官职,均由长沙王任免。从这时起,除了宋、元、清三朝无长沙王外,其他朝代几乎都有长沙王,历史上有名有姓的长沙王就有41个,只是有的仅食长沙租税、受封而不就国,有的就只是一个名义、跟长沙没什么实质关系,今当地人更能追忆者当为长沙郡。

其疆域,据刘邦的调书所说:“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但这时,豫章郡早巳封给了吴芮的女婿、淮南王黥布,而象、桂林、南海三郡还被南越王赵佗所割据,并没有归顺汉朝。长沙国封疆实际上也就是秦朝长沙郡的范围,北濒汉水,南“亘九疑”。1971年在今长沙市东郊发掘的马王堆西汉墓,举世闻名,正是吴氏长沙国初期所葬。其第3号墓出士了一幅《长沙国南部地形图》。这幅地图绘制的范围大致为:西起今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东至今湖南新田、广东连县一带,南达今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北抵新田、全州一线;其主区为深水(今潇水)流域和都庞岭、南岭山区,与史籍所载长沙国南部疆域的边界几乎一致。汉初长沙国的辖县,据此图与《汉书·地理志》等史籍记载,已设有22县,包括今属湖南的临湘、罗、益阳、连道、承阳、郝、昭陵、容陵、茶陵、湘南、恢、郴、营浦、南平、春陵、冷道等16县,以及今分别属于江西、广东、广西的安成、桂阳、观阳、洮阳4县和处于湘粤边界的龄道县以及湘鄂边界的下隽县。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这是《史记》中描写吴氏长沙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景象。吴芮之大将梅鋗,还征服开化了梅山与岭南。尤吴著为王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国任职六载,故居在今长沙太平街太傅里(古名濯锦坊)。他助长沙王治国安民、稳定发展,并留下宏文《谏铸钱疏》、《鵩鸟赋》,对后来湖湘文化发韧产生重大影响,也从而使湖南享有了“屈贾之乡”美名。

吴芮还是长沙城的开创者。他与其子孙所建都城,是长沙城最早的雏形,现为长沙市最中心地带;作为汉藩王都,临湘古城雄峙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城垣高耸,宫室巍峨,为历代长沙王的驻跸之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据《水经注》载,临湘城,系吴芮始封长沙时所筑,史称“临湘故城”。有考古学者认为,临湘故城即在今长沙市区的湘江以东、建湘路以西、五一路以南、樊西巷以北的范围内,方广数里,确有王城的气派。城内有王室宫殿、丞相府邸、百官衙门。吴芮的宫殿,即后来所称的“吴王殿”,也是后来刘氏长沙国诸王的居所,就在今市区八角亭以东、蔡错路以西一带。1996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区中心五一广场平和堂基建工地,从一口汉代古井中,出士了汉代卷云纹瓦当和刻有“安乐”、“未央”宇样的瓦当。显然,这都是长沙国宫殿的遗物。为了保卫王都的安全,城外水陆要冲还修建了驻扎军队的戍所。湘江两岸由南而北即有南津城、桔洲戍、北津城等,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亦自吴氏长沙国始,长沙城由“楚南重镇”发展为“汉藩王都”,并渐以“楚汉名城”显扬于世。一位历史名人与一座楚汉名城,也因此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前201年,吴芮卒,谥号“文王”,葬其国都。据上饶光绪《旧府志》载:吴芮墓遗址在北门外,此门外大道旁菜园内有极小之庙即其地。吴芮墓高22米,墓旁立一祀庙,叫吴王庙。人们追念其功德,吴王墓遗址流传到今。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临湘县北有吴芮墓,广逾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及佳憩也。”笔者经走访、查证,认为吴芮墓应在今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今在建地铁站处,西近湘江,于东岳庙东侧、湘雅路公安派出所与大王家巷对面(南侧)的区域;吴王庙则在今长沙市开福区湘雅路北侧巷内百余米处,原开福寺原正门(南门)旁,巷内长者称民国初这里一片碧绿的菜园中尚存有吴王祠的遗迹,而原址现是一家电子游戏厅。

东吴时吴氏外甥孙权为建其父庙,盗掘吴芮墓取材,残墓部份遗物就近迁埋,唐时吴芮后裔又迁葬其故里附近(今属婺源)。一代名王之冢被盗掘,连同其十六世孙南蛮校尉吴纲和参与掘墓的东吴老汉巧遇之事(《世说新语》、《搜神记》、《水经注》都有记载),被称为中国盗墓史上第一奇事,同时也为现代考古学家研究楚地汉代陵墓制度以及古尸防腐术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参照系谱。

当代发掘之长沙马王堆汉墓,为吴氏长沙国第三代长沙王吴回和第四代长沙王吴右的宰相利苍之家族墓群;而作为国王的吴芮,其墓被掘时四百余年不腐尸身及墓中丰富的葬品,如是当代发现,其价值定远高于利苍家族墓群的辛追墓。今吴芮首葬处文物已无所存,而第五代长沙王吴著(差)墓于上世纪已由政府发掘,其“黄肠题凑”帝葬之制及大量葬品,成为长沙为“楚汉名城”最权威之佐证。可惜长沙河西望月公园象鼻山上,今吴著墓仅留一大坑,早闻市府有意复之,甚至其规划及投资30亿之额亦已于《长沙晚报》公布,但十余年拖宕无果,且公园管理部门随周边小区所谓民意反复摇摆折腾而在二十年间几易公园名称(今又将“王陵公园”改为“望月公园”)。此外位于今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内的吴氏长沙王王后渔阳墓,当代亦已发掘,其葬品亦十分丰富、珍奇,现此墓区锁之不得而入。吴氏长沙国王室墓区基本在长沙市河西湘江之滨,现仍有大量墓葬存在,然多被盗过且尚有被续盗之危。

清代文人咏长沙吴芮墓与祠,有两首甚佳:

吴王祠

(清)熊少牧

长沙国小亦金汤,带砺绳承异姓王。

未必韩彭无反迹,莫将烹狗怨高皇。

长沙王墓

(清)彭开勋

番君园墓在,胙土旧分王。

慷慨河山誓,萧条草木荒。

劫灰悲楚汉,磷火照湖湘。

望古徒搔首,凄风废垒旁。

而在江西省会南昌著名的滕王阁,其十大历史人物大型壁画上位列其首者,即吴芮。番县是秦王朝首次在江西设置的县,吴芮是首任县令;公元前207年2月秦国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为稳定南方,阻止百越地区背叛,采纳左相李斯谏言,又封吴芮为番君(当代多种记述,则称因他为政深得民心而被百姓尊为“番君”)。作为江西史上首位有文献记载的名人,也是江西史上出现的首位县令、首位诸侯王,故吴芮有“江西第一人杰”之誉。

可叹的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这样一位可以大书特书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史书却惜墨如金,连《史记》也居然无传,其事迹只是散见于汉初其他叱咤风云人物的传记以及《货殖列传》、《诸侯王表》之中,但司马迁在《惠景间侯者表》前言对吴氏长沙王的忠心大加夸赞并以吴芮次子便侯为惠景间侯者之首,长沙国丞相轪候利苍为次,长沙国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然而,《史记》中刘邦封的这八个异姓王另外七个都有传,唯独长沙王吴芮无世家无列传,成为一谜。

《汉书》补充了吴芮传,是班固把《史记》中涉及吴芮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有300余字,算是着墨最多,但“番阳”为西汉始置,其时为番县,《汉书》应是误记为“番阳令”了。

安徽石台县 1921 年续修《林田吴氏宗谱》内,有一篇范仲淹作《番君传》,当属有稽可查的范公佚文:

番君,姓吴名芮,字质成。丰姿俊伟,度量渊浤。自少不群,有大人志,好读书博古,日记三百言不辍,所嗜长以章奏。

起秦第,任饶之鄱阳令。专尚宽厚,与时如春。鄱多水,潦涝连不收,君独任其咎,表奏三次,俱可恩育。

方秦毒天下,吏亦乘之而毒其民。存者嚣然,咸思覆秦杀吏。独鄱阳令而以其心体下,饥者赈之,寒者恤之,老者养之,强者抑之,弱者扶之。得江湖民心,号曰番君。

及诸侯兵起,天下蜂然,四海鼎沸,君独守饶,人心之归,厥戴惟旧。有首将山童,知勇与俱,仁义方亚,跣足行蹊,日过百里不劳;副将梅鋗,力胜千人,勇过三军,恩达下士。

项王与汉决,先君遣梅将军助汉入关,得王长沙。诏封王侯者五世,功著汉令。然鄱人奚有王之高功哉,徒知令之德我而已。后虽去而他都之,世世不忘,庙而祀之,户而祝之,此民之心也,王之德也。既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愈不忘焉。此所以见传之验欤。

虽然仁义之行,如桴鼓之影响,随施随答,不亦宜乎。番君以是行之一邑及郡,终应天下人乐趋顺抑,何刑驱势迫者哉。是知,人心之不可拂,天理之不可违者,此又见孟子之言为可试哉。所书传者,饶州守范仲淹也。

长沙王吴芮不仅是吴氏史上首位诸候王、吴氏史上两位诸候王之一、吴氏著名郡望长沙郡的开基者,也是吴氏首位著姓者、吴氏第一中兴人物。

史上首位吴氏中兴人物,当推长沙王吴芮。

夫差失国后,国人念故,以国为氏,吴姓开自衰微与悲情,数百载后,至吴芮方自振而著姓,成为吴氏首位中兴者,应评不为过。司马迁称周章著吴之姓,周章姓姬,时无吴姓,何以著吴?而战国以来两千余载,吴氏出现吴芮、吴三桂两位诸候王,吴芮为吴氏史上两位诸候王之一,且其家族雄历四朝传号五王九候,后世传祚百代,数以千万计,绵绵不绝,谓吴氏著姓者为吴芮,亦恰如其分。

吴芮之前的世系衔接在历史上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左台谱》“夫差~芮”衔接法和《锡谱》“季札~芮”衔接法,不论季札系或夫差系都有吴芮其人,而两者所载自弥庸起世系均一致。

诸樊的孙子夫差和季札的孙子启蕃的曾祖父是寿梦。按季札这一支的血脉,吴芮上七代直系祖先是启蕃不是夫差。夫差的爷爷和启蕃的爷爷是兄弟关系,夫差的父亲阖庐和启蕃的父亲征生是堂兄弟关系。宋代罗泌《路史·后记》有一段表述:越灭吴,勾践流放了夫差的三个儿子(友、姑蔑、地),夫差的新太子吴鸿被流放到今赣东北山区。而吴鸿及他的后代记载不详,也可能在今婺源一带世代为民,也可能另有他说,这些都有待于考古新发现定谳。

季札系记载夫差系较早,其认为,季札次子征生在国破家亡后,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被齐平公接纳,并娶公主姜氏为妻生子启蕃,后葬齐国葵丘即今山东淄博市。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相国,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又迁山东曲阜。启蕃子吴诩,在孔子弟子颜高门下学习儒家学说,葬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吴诩娶田氏为妻,生二子吴暨吴售。吴暨一支,生三子:王卢、弥庸、裔,后代散居齐鲁之间。弥庸因卷入鲁国政争,后失败逃亡到晋国,葬山西翼城。弥庸在山西生二子:勾余和吴樟。勾余生子厥由,葬绛邑(今山西翼城东)。厥由生一子吴申。吴申曾任楚国的朝廷大臣,因议国事向楚考烈王直谏,得罪了春申君,公元前248年被贬隐居番邑(秦代置番县,西汉改番为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仅为其地域范围的一小部分)。

而夫差系记载普遍认为,吴芮是夫差的第七世孙。而据婺源清光绪八年(1882)《鸿源吴氏宗谱》认定:泰伯(一世)……夫差(廿二世)—起(廿三世)—友(廿四世)—弥庸(廿五世)—勾馀(廿六世)—子山(廿七世)—蹶由(廿八世)—彰(廿九世)—穆(卅十世)—平(卅一世)—申(卅二世)—芮(卅三世)。按此记载,吴芮应是夫差的十一世孙,按此计算272年内平均每代相隔24.7岁,较之按七世计算平均每代相隔38.9岁,较合情理。

今诸姓诸宗,正本清源,善哉。世系之争之议久矣,然伯祖亦祖,叔祖亦祖,暂不得铁证,则皆可祖之,勿须针锋相对、头破血流。吴芮世系斯状,亦然。

言及吴芮之后,其生六子:嫡长子吴臣,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六子吴质。女一,嫁黥布为妻。

吴芮嫡长子吴臣,于公元前201年其父吴芮去世后嗣袭为第2代长沙王,在位8年去世,葬在临湘,谥号“成王”。长沙成王吴臣生4子:吴回、吴正、吴平、吴重。

吴回于公元前193年其父吴臣去世后继嗣第3代长沙王位,在位7年后卒,葬在临湘,谥为“哀王”。吴回生两子:吴右、吴陟。

吴右,《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又作“吴若”。吴若在公元前186年继嗣为第4代长沙王,在位8年后去世,葬在临湘,谥号“共王”。吴若二子吴差、吴传。

吴差,即吴著,《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误作“吴产”。公元前178年,继位为第5代长沙王。吴差做长沙王22年,曾与重臣周亚夫共佐国政,于汉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葬临湘,谥号为“靖王”。长沙靖王吴差无嫡子,因而长沙国被废除。

吴芮的次子吴郢,初任长沙国柱国,后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被封为义陵侯,食邑1500户。义陵,即今湖南省溆浦县。吴郢做义陵侯两年,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去世。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吴郢之子吴重嗣封为第2代义陵侯,在位10年,于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义陵侯吴重无嫡子,绝嗣。

吴芮第三子吴浅,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九月因为其父长沙王的功德而被封为便侯,食邑2千户。便侯国,在今湖南永兴县。吴浅做便侯37年后,于公元前157年去世,谥为“顷侯”。便顷侯生子吴信,孝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嗣封为第2代便侯,在位6年后去世,谥为“共侯”。便共侯吴信生子吴广志,孝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嗣袭封为第3代便侯。便侯吴广志生吴千秋,孙嗣第4代便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实行削蕃政策,加之吴千秋“坐酎金罪”,侯国被废除。吴千秋迁居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至此,吴芮第三子吴浅这一支后裔从湖南永兴一带向北远迁山西,后裔散居中原各地,成为吴芮家族最兴旺支系。

吴芮第四子吴阳,《江阴吴氏统宗源流考》作“吴汤”。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被封为沅陵侯。沅陵侯国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南。吴阳做沅陵侯25年,于公元前177年去世,谥号“顷侯”。沅陵顷侯吴阳生的一个儿子叫吴福,于公元前162年袭封第2代沅陵侯,在位17年去世,世谥号“顷侯”。吴福的儿子叫吴周,于公元前145年嗣封成为第3代沅陵侯,去世后谥为“哀侯”。沅陵哀侯吴周也无嫡子,他去世后侯国被废除。

据余干《吴氏宗谱》记载,吴芮的父亲楚国大司马吴申因得罪春申君贬居番邑,迁居余干五彩山麓,吴芮在此出生。其后,吴芮家族在长沙崛起,标志着吴氏的首次复兴。至此,吴氏弥庸一支自吴亡到秦二百余年,历尽艰辛,辗转流徙了几近大半个中国,而吴芮成为吴氏著姓者和首位中兴人物。

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郡望,一郡中的望族,子孙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

秦灭楚,废楚洞庭、黔中郡,不久“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次年并入秦苍梧郡。秦末汉初,郴县以北应有长沙郡(治临湘),西汉初吴芮长沙国南境与此相符,故《汉志》长沙国“秦郡”当指长沙郡。现有学者根据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发掘出的秦简记载推测,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将原黔中郡一分为二后,东南一部应称作“苍梧郡”,而后世则常以“长沙郡”称之。东汉初,公元37年,废除经过一系列变化的长沙国,重建长沙郡。长沙郡从东汉起,经过三国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南朝,直到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共延续了552年。西晋改长沙郡为湘州,东晋初改回长沙国,后又改长沙郡,刘宋时改湘州,以临湘治长沙郡。隋炀帝改州为郡,又改潭州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唐武德三年(621年),复改长沙郡为潭州,至此自秦至唐八百余年长沙郡之名方除。

唐人著郡望,吴芮家族以吴氏长沙国核心区域长沙郡名其郡望,吴芮成为吴氏著名郡望长沙郡的开基者。后吴氏南阳、僕阳、武昌等郡望,皆为长沙郡之同宗异支。长沙郡吴芮后裔之发达,仅东汉一朝大司马吴汉一家,封侯者达十令人之多。在当时整个吴姓中,以这一支最为显贵。吴汉后裔平春侯吴胜(谱作“吴如胜”)创修吴氏族谱,这是历史上最早修创的吴姓族谱。永兴二年(公元153年),吴郡太守糜豹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家传《世系》进呈,汉桓帝审阅确认后,拍案称好,命太尉黄琼等议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主持太伯庙祀,标志着吴姓宗族的再次复兴。

吴芮文化,其精核为大义之让、大爱之仁,是一种能被传承的吴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是泰伯精神、季子文化传承发展的首座吴文化高地,是随吴氏中兴矗立起来的首座道德与文明的灯塔。

吴氏巨族,德厚源远。泰伯、仲雍、季札等先贤,虽是“吴”作为姓氏符号产生前姬姓,但德馨天下,尤泰伯以“三让天下”被孔子尊为“至德”,也被吴氏尊为始祖。三千三百余载以还,泰伯精神、季子文化之熠熠光辉,一直照耀吴族,今人更本之提炼为“谦让、孝友、诚信、自强”的吴氏四维。

笔者认为,为更好地弘扬泰伯精神、季子文化、吴氏四维,应提出“吴芮文化”这个概念。吴芮文化其精核为大义之让、大爱之仁,是一种能被传承的吴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

吴芮及其王族大义之让、大爱之仁,以下八例足可佐证。

西汉初年是诸候国最强盛的时期,恃强反叛的事件屡屡发生,刚统一的国家又面临分裂的危机。但是,在异姓王中,唯地处南陲要冲的吴氏长沙国“为藩守职”,保境安民,始终忠于西汉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没有参与其他异姓诸侯王的谋反活动,甚至在吴芮女婿黥布反叛事件中忠诚不二,大义灭亲。那是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举兵反汉,率兵北渡淮河,挥师西进,直向关中。在这危急的时刻,刘邦率军亲征。次年,与叛军会战于蕲县西部,大败黥布。黥布失败后,率百余人渡过淮河,逃往江南,来到长沙国。这时,吴芮已经去世,其子吴臣继位。吴臣深明大义,决计大义灭亲,为国除奸。于是他派人找到黥布,假意与他一道逃往越地。黥布信以为真,随之逃到鄱阳,最后在鄱阳县兹乡的一处乡民田舍中被处死。至此,黥布之乱彻底平息,汉朝又转危为安。吴氏长沙国为这场反分裂的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故班固《汉书》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於灭亡。张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国。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绝,庆流支庶。有以矣夫,著於甲令而称忠也!

元末之际,天下大乱。饶州守护者吴宏,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当年番君吴芮始筑的古城,使百姓免遭战火,尽量不与人争战,曾诈降于敌,乃至天下初定之后饶州甚至人口过剩,开启了向安徽、湖北等战乱地区大规模的移民。他曾对部下说:“番君初事秦,继而事楚、事汉,史卒称忠,以其义耳。”在吴宏看来,守土安民,就是老祖宗吴芮留给后人最大的“义”。

为守土安民,为封邑休养生息,吴芮为政以德,亲民实干,不擅起战端,不贪霸地盘,甚至激流勇退。这种义,是大义。

项羽与刘邦尚未出现在历史舞台时,18岁的吴芮即已统兵逾万,且其身世身份远贵于项刘。为守土安民,为华夏和谐稳定发展大局,他一方面除暴安良、守土安民,一方面有功不居,让项羽,让刘邦,有祖上让国高风。这种让,是大义之让。

吴芮与同毛苹为夫妻恩爱千古典范,汉乐府诗《上邪》证之。公元前201年,吴芮与同甘共苦多年的王妃毛苹(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泛舟湘江,庆祝其四十岁生日。毛苹吟咏:“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吴芮激动复之:“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是年,夫妇双双去世。生死同在,永远也不会相决绝!毛氏诗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诗短情长,撼人心魄,正如胡应麟所说:“上邪言情,短章中神品!”

如果说夫妻之爱为小爱,吴芮重民意民瘼民生,以德报怨,亲和敌异,则为大爱;作为主政者,可谓施大爱之仁。

汉元年,项羽让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杀秦义帝,有专家估计,此命令未得到执行。在此情况下,项羽才求助于其得力干将黥布,于是黥布在八月令部将去杀义帝。此时,义帝已回到其指定封地长沙。义帝为逃避追杀,南走郴,最终在汉二年十月被杀。由此可见,吴芮不是一个嗜杀滥杀者,心善而正,加之曾事于秦,对故主不行绝杀。

吴芮不记世仇,与敌族和,起用勾践后裔越人梅鋗等为将助成功业;闽越人打仗非常勇敢,吴芮因其声望,得到闽越人的拥护。天下大定后,吴芮帮助许多闽越人人得到封赐,其中三人封王,十三人封侯,其中即有台侯梅鋗。同时,闽越人征战因为吸收了中原文化,落后的闽越社会也加速了汉化和封建化进程。

公元前204年,吴芮取下长沙后,在滨临湘水的沃土上,即开建长沙城。当时北方兵荒马乱,吴芮辖区相对平静,吸纳了大量商家南下长沙。吴芮占领南越后,派出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在南越推广"芮"稻,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吴芮还在广西、越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和平共处政策,帮助其发展生产。因此,吴芮受到异域百姓广泛尊敬。

立国之后,刘邦通过种种手段,翦除异姓诸侯王,后竟异化为杀白马为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在这场针对异姓诸侯王的腥风血雨中,吴氏长沙国竟岿然不动,长沙王能成为硕果仅存的异姓王,惠子孙、福黎民、安天下,刘邦还夸“长沙王忠,其定著令”,堪称奇迹。这即为大义大爱之福报。

研究、光大、传承、传播吴芮文化,是中华吴氏乃至中华民族的责任与使命,长沙郡吴氏后裔尤应成为其开拓者。

吴芮文化博大精深,与泰伯至德季子文化一脉相承,是吴氏开姓之后第一座精神丰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研究、光大、传承、传播吴芮文化,是中华吴氏乃至中华民族的责任与使命,长沙郡吴氏后裔尤应成为其开拓者。

近年来,长沙郡吴氏后裔业已开始对先祖遗泽的这座精神富矿的挖掘和探研。

2013年笔者发起的湖南吴文化交流协会尚在筹备阶段时,即提出了对吴氏长沙王和吴芮文化进行专项研究,2014年在协会下设了吴芮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10月成立的湖南至德文化委员会也下设了吴芮文化研究中心;江西省及余干县吴文化研究会等团体,也积极推进了此项研究,余干成立了吴芮文化研究会,江西文化研究会成立了吴芮文化研究室。2015年10月,笔者促成湘赣两省首次关于此项研究的合作,成立了“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由有关团体负责人吴广凡、吴夫敏等任顾问,秘书处设长沙市,笔者任总联络员(召集人);并确定联席会议一般每年一次,每次由承办地牵头者担任会议主席、负责处理会务等相关事宜,逐步扩大研究队伍和交流地域。2016年3月底,笔者又在长沙市自费组织了首届联席会议和长沙郡吴氏代表首赴祖地考察活动,参访、拜谒了贾谊故居、吴芮首葬处、第五代长沙王吴著墓等,相关知名研究人士吴恩培、吴超来、吴兴勇、吴首明、吴进华、吴忠强、吴瑞贤、吴良生、吴德明、吴湘波、吴启文、吴建忠、吴长宣、吴发生、吴宏、吴修治、吴同鳌、吴文超、吴贤雕、吴安定、吴治礼、吴春华、吴克平、吴光比、吴振国、吴仁清、吴有华、吴忠、吴建华、吴伟、吴次林、吴俊武、吴菊英和吴芮故里、葬地及吴氏长沙国、衡山国古都邾城等八省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吴进华代表贵州至德吴氏组织筹委会主动申领了第二届会议主办权。2016年10月,第二届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在贵州至德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同日成功举行,十八省代表近300人出席会议,会上发行了《吴芮文化文集》(首卷),吴芮故乡、墓陵所在地----江西文化研究会申领了第三届会议(婺源)主办权。2017年11月,第三届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亦在婺源吴芮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同日成功举行,二十一省代表共300余人出席会议,会上发行了《吴芮文化文集》(第二卷),并首次组织全国吴氏代表在吴芮墓前进行了拜祭,浙江吴文化研究会申领了第四届会议(衢州)主办权,并议定第四届会议2019年在吴芮故里余干举行。

与吴芮文化研究相辅相成,泰伯论坛、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吴居厚研究室等研究平台在国内相继建立,无锡《吴文化》杂志、南阳《吴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先后崛起,在中国大陆形成吴文化研究之潮;苏州吴本立副教授对吴芮泰国王室支系的研究,还出版了英文版专著。而随着吴文化研究的逐渐升温,吴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初得成就,如吴芮后裔、东汉开国元勋吴汉墓得以恢复并纳入文保单位,又如余干县开始启动芮王殿复建和全县吴谱编修等。

与吴芮文化研究相辅相成,泰伯论坛、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吴居厚研究室等研究平台在国内相继建立,无锡《吴文化》杂志、南阳《吴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先后崛起,在中国大陆形成吴文化研究之潮;近年苏州吴本立副教授研究吴芮泰国王室支系出版了英文版专著,江西吴超来、张炜20万字的《长沙王吴芮》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而随着吴文化研究的逐渐升温,吴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初获成就,如余干县开始启动芮王殿复建和全县吴谱编修,吴芮后裔、东汉开国元勋吴汉墓在南阳吴文化研究会带领下得以恢复并纳入文保单位等。又近闻建长沙汉文化文保区,国家已定百亿资金投放,应可乐观其成。

利用宗亲团体、吴文化团体,促进吴芮文化研究与发展,尚大有空间。上世纪极左思潮和“文革”之恶劣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度遭遇严重损毁,今继承、复兴任务相当艰巨,现在国家开始真正重视起来,吴芮文化的继承发展亦应在此背景之下,顺势而为,争取喜人进步。

吴芮文化的继承发展,重点不在生存之道、成功学、厚黑学角度,应紧抠其精神内质。建设吴芮故里文化园、恢复长沙吴著墓、编纂《吴氏长沙郡志》等,当可推动;吴芮各支各系,均可从自身着手,编修族谱、保护修缮复建有关文物古迹,并利用统战、民族、文化、三农相关政策,利用国家投入,发动公益、慈善捐赠,众力为之,必挂硕果;史书中沉默的长沙王,亦必会跃然鲜活于后人之心。

作者简介:

吴砾星,派名增魁,号壮程,1967年生于湖南湘乡,武汉大学法学学士、中南大学文学硕士,高级职称,现任某央媒驻省记者站站长。为1988年由官方成立的唯一国家级谱学团体“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创会会员及唯一吴氏会员,乃泰伯论坛、泰伯仲雍祖地至德文化研讨会、吴芮文化联席会议、少微文化研究中心、原湖南吴文化交流协会、内地首个省级社区(业主)组织“湖湘社”、湖南至德文化委员会等组织平台主要发起人,兼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姓氏宗亲文化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泰伯基金会荣誉会长、泰伯论坛秘书长、泰伯仲雍祖地至德文化研讨会顾问、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少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执行秘书长、湖南省记协理事、湖南至德文化委员会首席顾问,华夏吴氏网顾问、左台吴氏网总监、湖南吴氏网总监,《中华吴氏》杂志编委、《吴芮文化文集》主编、《少微文化研究文集》编委会主任、《吴韵》杂志顾问、《湖南吴氏总谱》总纂、《湖南吴氏》杂志主编。曾任中华大族谱协会秘书长、世界至德总会副主席、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会议成员、中华吴氏宗亲总会副主席、湖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原湖南吴文化交流协会(湖南吴氏宗亲总会)荣誉会长及《世界至德文化研究》杂志编委、《至德文化》丛书名誉主编、《吴女集》编委会主任、《左台吴氏迁徙世系考》责任编辑、《中国梅山吴氏大观》名誉主编、《谱牒论丛》主编、《湘乡新桥吴氏族谱》主修兼总纂、《湘乡史志》杂志顾问等。

图1、 2016年3月26日,首届吴芮文化研究联席会议在长沙市召开。图为会议现场。

图2、3 2016年3月27日,长沙郡吴氏代表首赴祖地考察活动在长沙市举行。图为部分代表在长沙市河西望月公园象鼻山第五代长沙王吴著陵墓前合影。

中国报道讯 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1997年任万年县吳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于今年已十一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五年,2017年发起闽浙赣吳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吳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吳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


    1995年涉及吳氏谱牒,二十余年来潜心研究,并始终坚持学习、探究吳文化的的渊源、发展脉络,发表吳文化札记347篇。信奉道德为上,诚信为本,谦让是根,吃亏是福,不忘祖心,永远为吳家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

吴文化是怎样提出来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江南发现了很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著名学者卫聚贤认为有必要组织团体共同研究,于1936年8月30日会同文化名人蔡元培,于佑任,吳稚晖,叶恭绰,王献唐等一批著名学者,发起成立了"吳越史地研究会",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探求出吳地的文化起源,以期突破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由北至南,即先在北方出现而后发展到南方的说法,和法国人拉克伯里氏主张中国文化来自巴比伦的`中国文化外来说`。 此后,对于`吳越文化`的研究也随着社会进程时断时续,直到1954年`宜候矢簋`的发现,郭沬若,唐兰,陈慧家等名家撰文考证震动了史学界,1961年,学者曾橘,尹焕章根据考古资料,对吳地文化作了全面系统论述,引起了文博界和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改变了人们一贯把`吳越文化`合并研究的观念,提出`吳文化`概念,并作为专门学科加以研究。这就是`吳文化`的由来。

天下吴氏网顾问

江西赣东北吳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

责任编辑:吴蜀丰

0

关于我们|捐助备忘录| 投稿须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电话: 4006935168  备案号: 渝ICP备15011658号-3


京公网安备50011302000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