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
论文关键词:文化;吴文化;特点;价值
论文摘 要:本文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方位,分别从原生态、次生态和新生态的角度,全程考察了吴文化的发生、成长和发展,探索吴文化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讨论吴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本文认为,吴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和谐文化的特性。宋代以后吴文化就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在今天苏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进程中,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吴文化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吴文化本身也将得到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
文化,大而言之,与文明同义;小而言之,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总而言之,是生命的本质、人类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升华物”。一种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选择。一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脉之相维、根之所系。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文化属于社会,社会需要文化。一方面,文化是社会的一个基本方面,社会的发展涵盖了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又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的其他基本方面多向互动,共同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而且,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是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由此可见,文化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苏州。苏州,故称吴、吴国、吴地。在古代中国,苏州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苏州就是鱼米之乡、桑茶之地,素以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而着称。苏州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建城之历史,超过2500年。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更是世界文明史中独特的风景线。在当代中国,苏州是一篇华丽的乐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争当江苏“两个率先”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获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苏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传承吴文化深厚的底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造了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富于时代特征和苏州特点的“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
在这里,我们站在历史和时代的方位,分别从原生态、次生态和新生态的角度,穿越千年,全程考察吴文化的发生、成长与发展,探索吴文化与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讨论吴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
吴文化的发生:一种原生态的吴文化考察
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以文化人”和“自然的人化”。何晓明先生认为:“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毫无疑问,有了人和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文化。由此,在一个大历史和长时段的层面上,远古至春秋时期当是吴文化的发生阶段。
那么,吴文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一般来说,吴文化是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相激而生的,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是吴文化的两个源头。就前者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吴地,根据太湖三山岛的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就有了人类和人类的活动,他们创造了吴地最早的文化(我们称之为先吴文化)。就后者而言,商代末期,泰伯、仲雍弃位南下东奔,中原商周文化因而化客为主,顺势由黄河中游地区移植太湖流域。这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而且融和,便产生了吴文化。吴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条件下发生的。
应该看到,第一,中原商周文化和先吴文化在发展水平上有所不同,当时的中原商周文化远较先吴文化先进,当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文字、青铜工具、阶级和国家而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太湖流域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距;第二,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在基本面上亦有所不同,渔猎和采集是吴之先民的基本经济活动,“文身断发”是先吴文化的基本风俗,而“商周时代是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时代,是以祖神崇拜为核心,并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时期”,其农业生产也较为发达,两者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外来者的泰伯和仲雍要立足吴地,必然要克服这些差距和差异,必然要整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泰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表明泰伯和仲雍站在先进的中原商周文化的高度,首先以形式开始,主动接受了先吴文化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得到了吴之先民的认同和接受。可以说,泰伯和仲雍的成功,首先源于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力量。
必须指出,吴文化的产生不仅是本土先吴文化与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而且这种融和还主要是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如前所述,泰伯、仲雍来到吴地之后,“文身断发”,主动接受先吴文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和谐;而“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这又是一种和谐。不难发现,吴文化自发生始,就深深埋下了和谐的种子,和谐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属性。
吴文化的发生,因其注入了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因子,故使吴地由原始社会后期一步进入文明时代,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吴地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奠定了吴地发展的基础,其后吴地种种的发展,都可追溯到这一步。
吴文化的成长:一种次生态吴文化的考察
自春秋时期吴文化发生到明清之际,可谓是吴文化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历经数千年。在这样一个阶段,吴文化和苏州双向互动,共同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吴文化基本成形和成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区域文化,并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苏州在发展水平上后来居上,逐步由落后步入先进,及至宋朝已是“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繁荣景象,中国经济重心也最终完成由北到南的大转移。此后,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始终在中国居于前列。这样一个局面,已维系千年。
众所周知,环境塑造人,而人创造文化。在吴地这一方水土,吴人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千年铸就风景美丽而独特的吴文化。以今天的眼光观之,我们认为:
首先,从吴文化的自然特性方面看,吴文化主要是一种水文化。学界公认,越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就越大。吴地地处东海之滨、长江南岸和太湖流域,境内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河流湖泊纵横密布,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地区。从文字角度看,吴本身就是指鱼类这种水生动物,就是与水相关联的。而且,吴地之水并非体内循环,而是内连河湖,外接江海,是通江达海的。吴文化得水之便利,因水而生,依水而成,水是吴文化的灵魂。在此意义上,吴文化既具有大陆文化的某种因素,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某种因素,因而是一种介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之间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吴文化是非常灵活和富于变化的,能很好地完成小与大、内与外、静与动、刚与柔、进与退等的相互转换。吴文化的诸多特性皆由水文化这一自然特性所引起。
其次,从外部特征方面看,吴文化主要是一种崇尚文明和文化的柔性文化。吴文化在其前期,确实有刚性的一面。《汉书·地理志》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东晋时期,此风开始发生变化,此后历经南朝、隋、唐至宋代,终于化刚为柔,化硬为软,化尚武为崇文。是时及以后的苏州,佛、道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吴侬软语传于天下,苏州评弹众流争唱,苏州府学、私学甚是发达,状元在明清之际成为苏州的土特产。据史料记载,清代共有112位状元,苏州一地就占去25人。由此,江南文化渐重于北方文化。化刚为柔、化硬为软、化尚武为崇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这一点上,吴文化是切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的,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再次,从思想方法方面上看,吴文化是一种精密精细型的文化。宋代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吴人思想每每求其精细周密。其用心之深之细,尤为他人所难以企及。若苏州园林、苏州丝绸、苏州刺绣、苏州雕刻、苏州乐器、苏州饮食、苏州服饰、苏州戏曲、苏州书画等,皆精雕细琢,极为讲究,可谓匠心独运,美艳绝伦。无可否认,苏州园林甲于天下,苏州丝绸曾经代表了世界最高的水平,苏州刺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帮菜为中国一大菜系,昆曲为“百戏之祖”,“吴门画派”、吴中医学、“香山匠人”闻名遐迩。在很长的一段时期,苏州工艺等同于上乘之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江南之好,难以胜数。我生最亿是江南!
又次,从行为方式方面看,吴文化是开放融和型的文化。如前所述,吴文化本身就是本土先吴文化和中原商周文化融和的结果,开放融和可谓是它的天性。此后,在唐宋以前,吴文化主要是和南方的越文化、西方的楚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晋文化、齐鲁文化等相互开放融和;在唐宋以后,吴文化和海外文化的联系日渐加强,唐时鉴真东渡,明时郑和下西洋,皆从苏州出发(鉴真东渡曾起航于张家港鹿苑,郑和下西洋曾起航于太仓浏家港),吴文化的信息在日本文化中更是清晰可见;在明清之际,苏州的海外贸易甚是发达,苏州的丝绸、茶叶遍及天下,这其实是一种以经济的形式所进行的文化交流;近代中国开埠以后,吴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很大的影响。
最后,从价值取向方面看,吴文化是重经济重创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重义轻利的,甚至主张“舍生取义”。吴文化则不同。宋代以降,“天下赋税,江南居十九”,“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吴地生产的物质财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居全国之首。其商品经济的水平,亦居全国之首。元末明初,昆山周庄人沈万三主事国际贸易,终成中国民间巨富。明清之际,苏州丝织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就是时代的创新,在当时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吴文化的上述特点,表明在当时的中国,吴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文化,而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才是真正和谐的文化。没有先进的文化,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无疑,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吴文化与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进程中,窥见作为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吴文化的特别价值。
吴文化的发展:一种新生态的吴文化的考察
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与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吴文化真正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越真正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一个现代化的新苏州就在地平线上升起,吴文化也再一次转身,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展。目前,这一进程仍在继续之中。
作为“自然的人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升华物”,文化从来就是不可或缺和极为重要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符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所在。没有文化就没有“人化”,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也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何以相处呢?靠的也是文化。文化是社会的空气和风向标,是连结社会的纽带,它决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究竟以何种方式相处,和谐的相处方式需要和谐的文化。不言而喻,文化的面貌就是人类的面貌,文化的力量就是人类的力量,文化的天职在于和谐、发展与创造。
在当今时代,文化更是居于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首先,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极为激烈,各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冲突和融和也愈演愈烈。而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还包括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软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同等重要。其次,人类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是“文化的世纪”。所谓知识经济,即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生产、存贮、传播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生产要素、财富和力量。而知识是什么呢?知识就是一种文化成果,知识经济就是文化的经济。在前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大大加快了文化创新的步伐。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2000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概念。200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概念,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文化复兴的转折点上。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二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现代文化,三是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这三者不应是平列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根基和主干。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至今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远大未来的民族,必须有令人信仰的价值体系、有鼓励人人向上的社会理想以及与理想和价值相一致的人人遵守的道德规范。”
面对这一态势,作为一种既有先进文化,又有和谐文化的主体和载体,苏州率先着眼于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率先着力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全心倾力打造“文化苏州”。苏州认识到,吴文化是苏州独特的优势,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苏州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苏州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文化的发展关乎苏州的未来。在新的时代,苏州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就必须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努力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
责任编辑: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