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崇礼官至二浙按察使大理寺右丞兵部尚书
时间:2025-01-21 23:23 来源:至德天下网 作者:吴天下 点击:次
至德天下网(吴蜀丰)您从豳地奔岐山 旷古绝伦的胸怀;你壮举三让天下,让出八百年江山;《论语》把你颂扬, 《史记》第一世家;泊渎河在此扬帆, 京杭运河奔遠方;《吴语》《吴歌》非遗产,您功开万古江南,吴氏子孙遍世界,继往开来新篇章;历朝赐封世无双, 至德精神永流芳!--《至德流芳》(吴蜀丰作词吴仕长谱曲龚丹演唱) 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代始祖仲雍。以旷古绝伦的胸怀壮举三让天下,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被千古颂扬。孔子《论语》第八篇《泰伯》,司马迁《史记》第三十一篇题为《吴泰伯第一世家》均有记载。康熙皇帝题赠《至德无名》,乾隆皇帝题赠《三让高踪》牌匾。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位于江苏无锡的清名桥附近。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伯渎河”。伯渎河已有3000多年历史,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从梅村到鹅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 泰伯庙,又名至德祠、让王庙,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汉桓帝为了纪念吴泰伯,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泰伯井,又名让王井,位于至德大殿东面,井水清澈可口。相传是泰伯为当地居民用水而凿。但据考证,泰伯井是战国时期所建。建泰伯庙后,一直是泰伯庙的厨房用井。南朝刘昭《后汉书注》记载:“无锡县东,皇山泰伯冢。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吴地记》记载:“吴筑城梅里平墟,城内有宅,旧址及井犹存。” 吴姓有过七次建国史,在中国百家姓中目前排名第九位,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全球人口近3800余万人。无论在政坛、军事、工商、科技、文学艺术、医学界等行业,从古至今吴姓人才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吴语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分布于中国110多个县市。吴语在全球国际语言排名第十,在中国七大方言中排名第二,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之一。据《现代汉语》记载,吴语语系人口占中国总人口7.2%,高于闽语语系的5-7%和粤语语系的4.0%。目前讲吴语人口大约九千余万人。 中国百家姓中唯一以姓氏命名的“吴文化节”自2006年开始举行“吴文化节暨泰伯祭祀大典”。由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活动主题为“传承吴地文明、彰显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名城、建设文明无锡”。自2006年起,每年4月10日(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举办至今已举办18届。吴文化节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祭祀泰伯典礼、书画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等。吴文化节已成为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泰伯庙会打包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吴姓当代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达70余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其得意门生桃李满天下,如钱伟长、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赵九章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吴姓名人数不胜数,书画名家如唐朝画圣吴道子,明代著名画家吴伟,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吴镇,清末画家吴友如、清初书画家,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天主教传教士吴历、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中国近代画家吴法鼎,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官员吴承恩,清代文学家吴敬梓等。吴姓开国将军48名。国民革命军吴姓将军79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投诚的吴姓将军16名。 吴姓在医学界也是人才辈出,南宋御医吴源,明代医学家吴延龄,撰有《经络腧穴》、《医学质疑》等书。明代医学家吴嘉言,著有《医学统宗》三卷,《针灸原枢》二卷,《医经会元》十三卷。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著作的《温疫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神医之一保生大帝吴夲用一针救了皇妃,三国时著名医学家华佗弟子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六卷,又名《吴氏本草》。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安宫牛黄丸”发明制造者吴鞠通。清代医学家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外治之宗”吴尚先。清代医学家、藏书家吴仪洛,著有《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成方切用》、《勿药元诠》、《伤寒分经》一源必彻》、《四诊须详》、《杂症条律》、《女科宜今》及《周易注》、《春秋传义》等书籍。明代医学家吴昆,著有《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籍。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吴瑞甫,著作有《伤寒纲要》、《中西医温热串解》、《册补中风论》,《奇验喉症明辩》、《诊断学》、《内科学》等近20种。近代医学家吴克潜,著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该辞典从几百种医籍中采集4000余种疾病,按病名首字笔画顺序排列。每种详注病源、症状和治法。凡有分歧者均一一列述,所引之方,多为古今成方。《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儿科要略》《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著作。 当代肝胆外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孟超。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吴祖泽,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咸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研究专家吴新智。乾隆皇帝题名《医宗金鉴》总编撰吴谦裔孙吴氏至德堂中医第十代传承人吴风平,著有《吴氏九世中医秘验方精选》《吴氏中医秘验方精选》《房事与性病秘验方集锦》《吴氏九世中医神奇秘验方》《中华名医验方精选》《易经正宗》《易经求真》《易经解密》《小儿推拿》《肿瘤癌症的临床诊治》《针灸临床运用》等专著25部。第十代中医传承人、黔苗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恒等。 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迁徙,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旳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吴人东渡日本是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吴王寿梦四子季扎的五十世孙吴权于939年在越南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位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裔,在越南200多个姓氏中吴姓排名第六。东汉时吴风进入朝鲜,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排前20名。吴姓移名在美国旧金山、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缅甸及欧美等地,吴姓子孙几乎已遍布全球。 据《路史·国名纪》记载:始祖黄帝的母亲,正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名叫吴枢。《三国演义》吴国孙坚之二夫人吴国太(孙权之母,亦称吴太夫人)。刘备四夫人、车骑将军吴懿之妹称吴夫人。历经六朝,辅佐四帝,宋高宗的皇后吴瑜,历史上称其为宪圣慈烈皇后。 当代吴姓人才辈出,如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外交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原全国人大委员长吴帮国,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美国“核弹女王”著名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台湾原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台湾劳动党主席吴荣云,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 吴崇礼(1557.2.2~1626) ,字彬卿,又字体严,号节庵。山东兖州府宁阳县城西街吴家巷(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城西街西南巷)人。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逝世。早年经历 吴崇礼其貌不扬,却少小颖悟。嘉靖二十五年(1547)入县学,14岁中秀才,是当时轰动宁阳的神童。除承家学外,深得当时的县儒陈文儒、张文风褒奖激励。举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进士,授蒲县知县。 勤政爱民 此时正值山西持续大旱,他走村串巷,问民疾苦,潸然泪下,连夜写成奏章,半夜敲开知府大门,请知府代为上奏,请赈耕牛。谁料知府不但不代奏,还讥笑他官低妄为。他在驿馆再写奏疏,连夜骑快马赶到京城,当堂奏闻皇上,神宗朱翊钧准奏,立即贷耕牛给农人,并下诏责太原知府知灾不报之罪。他又行榜各地,招集外出流民回归故土,发还田宅,租贷农资,招集百姓凿井,解人畜急用及农田浇灌。 当时,兵民杂居,有兵扰民之乱。吴崇礼亲临军营,严明纪律,将扰民首恶者当众斩首,军纪很快好转。并整顿吏治,惩处虚妄奸诈之徒,捐俸在北部山区凿井200余眼,使20余万农人受益。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吴崇礼因仁政爱民擢升山东御使。这年山东、河南、江苏等数省发生特大水灾,民生危难。他不忍睹此等惨状,将沿途所见绘成"流民图",到京后立即草成奏章, 第二天晋见皇上,先呈上"流民图",启奏说:"山东的百姓流徙死亡,比中州河南还要厉害啊,臣昨日从山东入京,目睹山东百姓流离载道,从南至北抛白骨于中路,饿殍枕藉,盗贼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抢劫,路人争食死尸,祈请皇上赶快发钱粮十万及时赈济山东饥民。 "后皇上发钱、粮各5万赈济兖州、曹州、临沂、聊城四府灾民。灾后鲁人知其内情,均传颂吴崇礼体贴家乡父老之情,敢冒死请赈之气魄。拒立生祠 兖州等四府合议, 为吴崇礼建生祠,以靖其功。崇礼知晓后,疾书制止说:“但愿泽于当世, 不求流芳于千古,只问心无愧尔。” 秉持正义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在这时期,两淮按察使的儿子为漕运副使。父子勾结,横征暴敛,不仅漕运税加收,而且延揽市面税收。一时商贾重不堪负,民怨大作。崇礼详察其情,掌握了确凿证据后,直言上书,弹劾赵氏父子。后来,赵氏父子被削职为民,崇礼被晋升按察使,督理漕税。他首先制定税制税规,并张榜公布于众,奖罚并举,漕税大增。 智安水患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吴拥有"代天子狩猎"、"大事奏裁"、"小事立决"之大权。是年,正值黄河明祖陵风翔段决堤,沃土变汪洋。黄水直逼凤阳,汇同泗水威胁到朱氏皇陵的安全。皇上大怒,马上下令锦衣卫千里驰淮,逮捕河督舒应龙下狱,改派杨一魁代之。又命给事张企程前往淮扬勘测,设法疏淮治黄,淮水渐平。这时吴崇礼奉旨按察淮扬,一体皇上治淮保陵之念,二察治黄淮百姓因连年水灾日不聊生, 细心研究造成连年黄淮水灾的根本原因,他及时向皇帝上疏说:"河漕事权力不一,是造成灾难的主要原因。应该使河务与漕运分派专人负责,统一调度,分工负责, 责权明确,使之互不干扰。"于是,皇上专派河漕总管,分派漕运专员和河务专员,结果河漕两利,凤阳一直持续29年未发生水患。此时,崇礼又改按察两浙,代天子巡关阅兵,武功文治声名大著。 平稳升迁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朝廷推举阁臣礼部尚书李廷机为丞相,三公九卿均上表保奏,唯有吴崇礼上奏说不可。他指责李做礼部尚书时,其部下驳章不负责任,造成冤假错案,不具备首辅之德才。从此,崇礼以有胆识闻名于朝野,被封为大理寺右寺丞,旋进右少卿。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擢升为顺天右副都御使,成为专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主持顺天、永平二府兼整饬苏州等处边备军务。 谋定边乱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从兵部右侍郎身份移督宣大,这时,督理的范围是直隶、山西两省,兼理粮饷。是年,驻守在河套地区的顺义王卜石图初袭封爵,私自扩充势力。卜石图与察哈尔汗联合,妄图以察哈尔为根据地伺机反叛,形势十分危急。吴崇礼一面给顺义王卜石图和察哈尔汗写信,要求他们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节制。一面申奏朝廷,提议妥善解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以恩威并举方法把事端及时消除。崇礼为进一步弄清卜石图的内幕,决定冒险亲赴顺义王府。这时,部属都苦苦劝阻,不让他做凶多吉少的事。 崇礼从正反两方面慎重分析了形势,说:"我只身进王府,以示对顺义王的敬重及信任, 只要按排得当,定能化险为夷。"第二天,他按计划领贴身卫8人, 从简进入顺义王府,王府上下若临强敌,崇礼不慌不忙,有礼有节,令顺天王感悟,忙摆宴接风洗尘。然而,察哈尔汗王子听说吴崇礼只身进顺义王府,急忙起兵犯境,犯境未成就被杜文焕团团围住,一举痛歼。吴崇礼将送来的捷报交给卜石图看,卜顿时惊呆,至此,彻底免除了一场大战乱,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两任尚书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他改任兵部尚书。后来因与阉党魏忠贤不和,外调南京任刑部尚书,后人称其为两尚书。 道德胡同 吴族人为有崇礼这样的高官而骄傲,商定修建吴家祠堂,动工时巧逢西邻李家(地方士绅名流)扩建宅房,因一墙之地有争议,两家到县衙打起了官司。县官不敢过问两强家之事。吴氏族人写信连忙送到京城,意在让崇礼借官威给县衙和李家施加压力,而崇礼看信后,随手回信一封,说:"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昔日秦始皇。"族人看信后深明其中道理,主动退让一墙地。李家为吴崇礼温良恭让所感动,也暗自退让。两家各让后,胡同较前宽敞多了,来往行人便利,后人命名为"道德胡同"。(一说此典故来源于清朝大学士张英)曾祖 吴仲纯。生员 祖 吴道东。乡宾。父 吴鸣时。寿官。子 吴以询。著有《三边总图》、《抚蓟奏略》等。 吴崇礼宁阳人,他也有皇帝下令建造的墓地和配套的石雕建筑群呢,身份也特别显赫。封建时候,要是当了大官,住的宅子不但又大又宽敞,配套的建筑也特别有讲究。现在宁阳县城西街的吴家巷,以前是吴崇礼的老家。西街西头路北原来就是吴家的宅子,大院前面是住人的宅子,后面是花园。宅子东边原来有定襄公祠,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下命令建的,祠里有定襄公彩色的塑像。在祠堂大门东边,也就是现在西街东段那儿,原来有个过街的石坊叫“清朝柱史”,这是表彰他政绩才给他建的……要是这些建筑能留到现在,大家经常能看到,一代一代传下去,吴崇礼这个人、他做的事还有他的功绩,肯定会在老百姓当中传得很广,而不是只在县志里有几段文字记载着。 【吴崇礼其人其事】吴崇礼是宁阳人,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山西蒲县(就是现在的山西蒲县)的知县。那时候蒲县连年闹荒旱,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吴崇礼第一个提出免除赋税和徭役,还赈济、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把流亡在外的百姓招回来,让生产恢复起来。 从这段文字记载能知道,吴崇礼在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考中进士,一开始做的是山西蒲县(就是现在的山西蒲县)知县,这不过是个地位低的县官罢了。刚当官的时候,官职低,困难却一大堆。正巧蒲县连年大旱,灾情很严重,老百姓苦不堪言,有的甚至没了家四处流浪。知县呢,既是朝廷任命的官,也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在一个地方当官就得造福当地,这是应尽的本分。让你吴崇礼当县太爷,可不是光让你白领俸禄、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刚进入官场,这道理吴崇礼心里很明白,他敢朝着困难去,就给朝廷上了折子,把山西蒲县的实际情况详详细细地说了,最先请求朝廷免去本县老百姓的赋税劳役,救济耕牛、种子,把流亡的百姓召回来,让生产恢复起来。没成想,经过吴知县这么一番作为,蒲县熬过了灾荒年月,生产恢复了,老百姓安居乐业,脸上都堆满了笑容。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吴崇礼刚做蒲县知县,这把火烧得挺好,称得上政绩不错,也显示出他治理一方的本事。 人们常说有才能的人肯定能发挥大作用。吴知县能力特别强,所以很快就被调到临晋去当知县了,因为临晋县特别需要好的县官。听说“临晋县的百姓是出了名的难管,还爱打官司”,可能这儿的民风比较彪悍。不过这难不倒吴知县,他能力出众呢。吴知县到任以后,深入了解情况,把民情摸得清清楚楚,管理的时候宽松和严厉的手段一起用,最后让大家心服口服,得到了临晋老百姓的拥护。而且啊,吴崇礼这个县官和别的县官不一样,他在临晋当知县的时候,连工资都不要了,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到处挖井,解决了县里老百姓用水难的问题。这样的县官,老百姓能不真心拥护吗? 福去福来嘛,有付出就会有收获,老天不会让愿意付出的人受委屈的。你看,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时候,吴知县因为施行仁政、爱护百姓,就被提拔成山东御使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责任大了,那肯定得有更大的成绩才行。只要人不犯懒,遇到困难总能想出办法来。“吴御使看到山东水灾特别严重,夏天的麦子和秋天的谷子都没收成,老百姓到处流浪,没地方住,他就向皇帝上奏,请求拨十万两库银来救济灾民。”吴崇礼在山东御使这个位置上又干得非常好。成绩明摆着呢,老百姓特别拥护他,朝廷也特别信任他。到了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吴崇礼又去管理两淮盐政了,结果不到五年,又做出了很突出的政绩。——这大概就叫一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事事顺利、官运很好吧。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皇上封吴崇礼做淮扬按察使,让他去治理水患。吴崇礼可不含糊,把水患都给治好了,还保住了凤阳陵墓没受一点损害(这成绩可相当了不起)。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九年,又改任他到两浙做按察使。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他代天子去巡关阅兵,这一下,他的武功和文治让他名声大噪。这人要是运气好啊,好事就跟约好了似的,一个接一个来。就这么着,吴崇礼一下子就出名了,朝廷内外,都对他佩服得不行。 吴崇礼这人不但有才,还特别有胆识,这胆识别人可没有。不管论人还是论事,他都不跟着别人瞎起哄,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有啥说啥,还敢直接跟皇上谏言呢。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时候,朝廷推举礼部尚书李廷机当丞相,三公九卿都赞成,还写表章保举他,可吴崇礼不这么想,他坚决反对,就上奏章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李廷机当礼部尚书的时候,手底下的人驳回奏章时不负责任,弄出了不少冤假错案,就他这样的,根本没有当首辅的品德和才能。吴崇礼这么做,不但没让皇帝不高兴,反倒让他名声更大了。打这以后,吴崇礼就因为有胆识在朝廷里出了名,后来被封为大理寺右寺丞,没多久又升为右少卿。 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时候,吴崇礼就被提拔为顺天右副都御使了,成了那种专门掌管一个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负责顺天、永平两个府,还兼管整顿苏州等地的边备军务。才过了三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2年),他从兵部右侍郎转成总督宣大,然后又升为尚书,依旧管理宣大那边的事务,平定了边境的叛乱。到这个时候,吴崇礼可以说是地位又高权力又大,在仕途上威望极高,达到了一般人很难达到的程度。 明天启五年(1625年)的时候,朝廷打算启用兵部尚书吴崇礼。吴崇礼因为不肯依附阉党魏忠贤,就被改派到外地去做南京刑部尚书了。这一年,吴崇礼都已经七十三岁了。到任之后,正好赶上热审。他在政务上特别勤快,大热天也不偷懒,最后因为劳累过度生病了,在天启六年(1626年)的时候去世了,死的时候七十四岁。 吴崇礼死了,这对朝廷来说可是个大损失啊,皇帝特别心疼,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是定襄。崇祯初年,魏忠贤死了,皇帝因为吴崇礼“在两镇有功,不与逆阉结党”,下旨建造专门的祠堂,就在宁阳城西街的定襄公祠,这祠堂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敕建的,里面有定襄公彩色塑像,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到了清代,吴崇礼又被供奉在乡贤祠里。吴崇礼一生写了很多东西,像《三边总图》、《抚蓟奏略》这些著作都流传下来了。 【吴崇礼墓地】吴崇礼离世后,天启年间按敕令修建他的墓地,就在如今宁阳县城往北10公里的堽城镇吴家林那个地方。吴崇礼下葬完,吴氏家族的人从宁阳城里西街吴家巷搬到墓地这儿来给他守墓,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村子,起名叫吴家林。按照清咸丰二年《宁阳县志·古迹》的记载:“南京刑部尚书吴崇礼的墓,在县城往北二十里的雪埠山(也就是现在的张果老山)前面,是天启年间奉敕令修建的。”因为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吴崇礼葬礼的规模和场面有多宏大,我们无从知晓。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跟本家一位八十多岁的大爷聊天,提到吴尚书的时候,他给我讲了一个从老辈人那里传下来的说法。他说吴尚书出殡那天,从他家(宁阳城里西街吴家巷)一直到墓地,这一路上差不多有二十里地,全是用白布搭的帐篷,还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纸扎、执事之类殡葬用的东西。从这就能看出葬礼的规格特别高、规模特别大。这让我不禁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秦可卿葬礼的摆设和规模的一些文字:“亲朋好友你来我往的数都数不过来,单是这四十九天里,宁国府街上就白花花的人来人往,当官的来来去去热闹非凡……”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录,吴崇礼的林地面积有70多亩,四周还修了围墙。进了大门能看到华表、牌坊、石碑、落棺厅,神道那儿有石人、石兽,还有700多株古柏呢……——看到这些描述,能想象出它的规模——也只能想象了——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那些石刻全被砸烂了。1966年“文革”期间,大部分柏树被人偷着砍伐了,墓也被人盗挖了。见证者回忆说,尽管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可吴崇礼的墓被挖开以后,棺木里的尸体还很完好,衣服和帽子就跟新的一样……这难道不悲哀吗!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