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吴氏家谱
时间:2025-03-31 19:03 来源:至德天下网 作者:吴蜀丰 点击:次
![]()
文/吴湘文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国史”,对黄帝以来的中华民族历史资料广泛地进行搜集,探讨,汇编并将其谱列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中国第一次有了科学、系统完整的古代历史,吴氏远古历史就是其中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说,《史记》是吴氏家谱的开端,编修吴氏家谱离不开《史记》,但由于年代久远,司马迁修《史记》时为公元前 104年,距黄帝约 2600年,距吴泰伯 1200年,距夫差亡吴也 370年,加上秦始皇焚书时烧掉各国的史书等诸多历史原因的影响,《史记》也就留下不少至今尚待破解的历史遗留问题,一些问题或者要“永远”成为“历史之谜”从而造成了我们今天修谱的困扰和混争,下面我们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上世源流
先来看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薭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五帝本纪第一》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周本纪》这就有了后来的“黄祚世系图”上图由广州图书馆家谱查询中心提供,和《史记》记载从黄帝到始祖吴泰伯 18代相同,或是源于《史记》,出现最早,不少吴氏家谱资料都采用这一说法,但也存在一大疑问,据有关资料,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698年即位,而始祖吴泰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相距1432年,传了 18代,平均每代相差 80年和以“三十年(或 25年)为一世”的“平均代隔”规律相矛盾,究其原因,是前人没有细读《史记》,将农官封号名称——后稷,代换了吴氏始祖人名——弃,混为一谈,而造成的。“民以食这天”古代农耕是国之根本,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所谓“社稷”也应源于此,先是帝尧举弃为农师,随后帝舜给弃的封号——后稷,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同时它又是世袭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稷”并非单指一人,而是弃家族的名称和延续,故司马迁有:“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用了一个“皆”字,这一点,往往被大家所忽视,而这个“皆”字正帮助我们进一步讨论吴氏先祖世系。《史记》中又说“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查《中华史表》(新世界出版社 2014 年),陶唐(尧)虞(舜),夏(禹)之际为公元前2311至2175年,而夏后氏之衰落至灭亡约为公元前 1752年,弃与不窋生活年代相差五六百年间,所以不窋不可能是弃的儿子,前面说过,司马迁说“皆”可见其“后稷”并非弃一人,而“后稷卒,子不窋立”之“后稷”应是指世袭为农官即弃的后人因年代久远,史料失佚,其名讳失传,要知道当时我国还处于“甲骨文”时期,所以司马迁才泛指之为“后稷”而不说,“弃卒,子不窋立”,同时在“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再次明白不误的告诉我们“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祭居豳。”也就是司马迁明白无误告诉我们从弃到不窋,公刘避祭居豳十有余世。只是没有详细的记载而己。不窋应是夏末最后一位农官,从弃到不窋这段历史失考,这已是不辨事实。从历史出发,根据《史记》我们可以把黄帝至泰伯世系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黄帝至弃为神话传说世系;第二时期:从弃至不窋,为间世世系;第三时期:从不窋至泰伯世系。列表如右图:此表据《史记》中的“五帝本纪第一”及“周本纪第四”整理。有二点着重说一下:一是将“后稷”调换爲“弃”,二是从“弃”到“不窋”改用省略号“……”表示更突出,以还原历史的真相。后来吴氏族谱中出现了从黄帝到吴泰伯26代的说法。近几年又陆续出了 33 代(《吴氏联气堂族谱》)42 代(《周氏族谱》)45 代(《阎氏宗谱》)等说法。对此笔者认为对这些说法,需要结合考古发现和科学的态度,深入探讨和考证。沿袭明清、民国以来未经考证的族谱黄帝—泰伯去全盘照抄,是不可信的。
2、吴国世系
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第一”篇章中记载了太伯、仲雍之奔荆蛮,号勾吴到越灭吴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廿五代君王世系我们整理如下:这就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吴氏世系简图。另外在“卷十八汉兴以诸侯王年表第五”对长沙国——吴芮世系有了记载:汉高祖五年(前 202 年)二月乙末初文王吴芮元年薨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成王臣元年汉惠元二年(前193年)哀王回元年高后二年(前186年)恭王右元年孝文(前)三年(前177年)靖王著元年孝文(后)六年(前158年)来朝孝文(后)七年(前157年)来朝,薨无后国除此外在“高祖功臣候者年表第六”中对义陵侯、阮陵侯都作了记载。显然,除了吴国廿五代君王和汉长沙王五代外各分支子孙繁衍是没有记载,至于上代祖源就更不用说。二千多年来,在官修的“国史”“方志”包括众多的“氏族志”中,是以“皇族”“名门贵族”为代表,像我国现存宋代最早的家谱“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记载的是赵宋王朝的皇族谱牒。
3、早期吴氏宗谱
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吴郡太守糜豹受桓帝敕令建成泰伯庙并寻访泰伯子孙正脉源流主祀,泰伯四十一世孙如胜,以家藏世系进奏朝廷,桓帝览而制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后议定由如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永主庙祀。这就是吴如胜创修的吴氏第一部《吴氏宗谱》也为各姓氏宗谱中至今最古老国宝级的谱牒。唐贞观二年(628)泰伯63世孙吴若远(字伯高)鉴于《吴氏宗谱》自先祖吴如胜创谱迄今已愈400多年未续,遂陈献本支系谱表奏本,至贞观二十三年(649)谱成,历时20年,倾注了毕生精力,为吴氏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吴氏第三次修谱于唐开元十二年(724)由吴若远之孙吴兢继承祖父遗志续修宗谱。以上是吴氏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三次修谱得到朝廷的承认,也最为可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官修也是国史的一部分,可惜的是这三部原谱在国内至今尚未发现,我们只能在后世续修的族谱中见到部分序言及世系图。宋淳熙六年(1179),在吴兢修谱后又一个400多年,泰伯80世孙吴应诚在吴氏前3谱的基础上进行编修,因为是以祖地无锡、常州、苏州、江阴和宜兴等地分支世系为主,故称《锡谱》或《吴氏祖谱》即今天所称的《吴氏大统宗谱》。且明清以来一直续修,到公元 2009 年已是第 16 次续修(在前 3 谱)。因是《如胜谱》的延续,从而确定了其在众多吴氏宗谱中的独特历史地位故有“大统”之称。如胜谱开了吴氏修谱的先河,自吴兢后又有不少吴氏分支族谱出现,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朱熹、文天祥、刘谦、海瑞等帝王名臣纷纷为之作序,这是我们吴族的光荣和骄傲,可千年沧桑、战火人祸,这些原谱大都已失传,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今天也只能在近代(清末民国)的吴氏续修谱中,见到这些谱序和部分世系简图,有待进一步探讨。话说回来,锡谱立谱早,有较完整的分支世系,但对于今已有几千万人口的吴氏来说,只是季札——征生支世系的一小部分分支,谈不上完整的征生世系,更谈不上季札世亲,以至全吴氏世系,也就难免对后人的修谱产生了极大的困扰和纷争。
4、“大一统”及其他
汉代以来,我国修谱基本为官府所垄断,出现门第高低之分,有着社会贵贱,官员升迁,男女分配的社会政治功能,到了宋代随着儒家学说的盛传及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变为“尊祖、敬宗、合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到私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对于民间家谱世系,基本是口口相传,偶有手写也是孤本。一句话,对于宋代以前的祖源世系,族人是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世系的传承,连接是“间断”的。这种历史的追溯往往无从考证,除非发现新的历史资料与考古实物,欧阳修编《欧阳氏谱网》,苏洵编《苏氏族谱》人称欧体、苏体就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明清,我国是家谱的发展高峰时,缺乏官府的监管,甚至出观了“外姓人”的“谱匠”,为了迎合某些族人“大一统”、“完、善、美”的心理要求,在先祖功名、官职、婚姻、子息等方面,进行乱挂,冒认祖先,以抬高家族社会地位,像自称宋状元吴潜后代就有多个地方,从“二子”到“四子”到“六子”,并成立所谓“研究会”。又如黄茅修《徽谱》,有关族人至今避而不谈,冒伪现象禁止不了,三人成虎,一直流传下来,再如近几年又有民国“抢救古谱”,帮小说《水浒》中的“吴用”寻到了根,并评上了“XXXX家谱一等奖”岂不令人可叹!
总之,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是搜集家族历史资料的原则,从中华历史文明发展出发,结合家族实际情况,科学地、正确地分析家族资料,带着问题搜集能直接说明问题更多的材料作为旁证和补充资料,是先着手近代资料,后找上世资料,一时解决不了暂时将问题搁下,作“间世”处理,一代人解决不了就留待后人解决。一句话,不片面追求“大一统”、“完、善、美”那种“黄帝XX代”“泰伯XX世”等不切合实际的做法。
(责任编辑:吴蜀丰 )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s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
- 上一篇:吴少微和左台吴氏
- 下一篇:春雪,那不合时宜的“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