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明确岫岩哨子河《汪氏宗族谱书》源头的问题。以前听老辈人曾说过,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蓝旗的满族汪氏,用“汪”姓以前曾用“王”姓。这个问题曾经困惑了我很久,因为仅是口传而难辨真伪。
近几年来,随着大量的原始材料的涌现,出现了清代“嘉庆七年(1802)”“咸丰十年(1860)”“同治十年(1871)”“光绪四年(1878)”及伪满“康德九年(1942年印刷版)”等不同时期的岫岩《王氏族谱》《汪氏族谱》或《汪氏宗族谱书》版本,但是这些族谱的序言、京始祖名讳、世续的承继、分支支脉等内容,皆一样,说明这些版本是一脉相承的同家族之史。
在最早版本的嘉庆七年(1802年)正月十五日立“王氏族谱叙”中:“宗谱之立所以名世系……兹因览张氏族谱,窃其格式,遂与吾兄七成厄修此谱本……尝闻先辈故老云:王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汎河南居焉,因 国朝太祖札营于汎河南,夜间偶然失火,王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军校,后 太祖进京随而进京,遂为京师人焉。至 康熙二十六年拨住防兵维时三世祖讳三各同弟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并嫂李氏侄常保又自京来至岫岩蓝旗营居住,后移居陡勾后又移居孤家后又移居哨子河西蓝旗,遂永居此地……”落款是:“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六世孙永升额谨书”。序言之后的“王氏世谱”衔接世系内容:始祖吾蓝太(配氏失传,三子,在京末来)为一世祖;吾蓝太的儿子仲科(官名配氏失传在京末来)、乌理(学名:仲举,配刘氏,五子,在京为兵后葬在京止,刘氏随子来此)、仲银(在京未来,官名配氏失传,子孙在京),此兄弟三人为二世祖;乌理的儿子雅力太、用宾、三各、四各、五各兄弟五人为三世祖,……往下一直记述到七世的各支系。这个嘉庆七年版谱本原件(六世祖之一的永升额手稿),历经风雨215年,由黑龙江省海伦地区的汪姓族人存藏至今,其弥珍程度不言而喻,他唤醒了一个族群的记忆。
然后是咸丰十年(1860年)吾蓝太家族后人珍藏的版本,有的谱书名头已经是“汪氏族谱书”序言内容、京始祖名讳、世续的承继等与嘉庆版一样。在黑龙江地区,也有吾蓝太家族后人的族谱名头还是“王氏族谱”,序言内容、京始祖名讳、世续的承继等与嘉庆版一样,说明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王”改“汪”姓,但“边里”“边外”的族人还没有完全统一说法。
在黑龙江省双城地区发现的吾蓝太家族后人珍藏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版本,其首页“原吉(籍)顺天府厢蓝旗哈什哈佐领下人丁户口数目清册《汪姓谱册》”,然后开篇序言记述:“汪氏宗谱自京兵以来陈满洲一户,后叙谱册一本,盛京奉天府岫岩城厢蓝旗哈什哈佐领下官、兵、闲散等边里边外大小人丁户口数目清册。以上自同治十年理城抄来共大小人丁七百七十八名……道光老佛爷二年自岫岩城拨于双城……自理城稍来廿个字,以舒字所起为首可也。计开 舒毓逢盛世振作定天廷立朝多学士安国有文材”其始祖世续与嘉庆七年版本同,说明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就是说同治十年(1871年)版本与光绪四年(1878年)版本,已经明确统一为“汪”姓了。
接下来,以上面蓝本续谱的就是伪满洲国康德九年(1942年)的印刷版本《汪氏宗族谱书》,序言基本一样,时代内容添增详实一些,二十字的世系歌后面的文字有改动。由于康德九年版本是印刷版的原因,存世量较大。
至于“王”改“汪”的原因,本文不做阐述,也许那个时候的先人们压根没把这事当回事;也许先人们可能认为“汪”更符合完颜(wanggiya、wanggiyan)的发音,也许是清代中早期开始流行的满人用汉姓没有什么标准……所以,不要用现在人对现代汉字的理解去解读这个问题。完全不对接,跑题且累。
我在本文举证所引用的范本是存世量较大的康德九年(1942年)《汪氏宗族谱书》中的内容做依据。至于为什么在这里提出嘉庆七年版本等几个版本,是因为序言中的最重要几句——关于明末清初时的居住地内容解读。如嘉庆版:尝闻先辈故老云:“王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汎河南居焉,因 国朝太祖札营于汎河南,夜间偶然失火,王氏偕众奋力救止……”和康德版:“尝闻先代老父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盛京北铁岭城范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范河南岸,夜间营帐失火,汪氏偕族奋力救止……”的比对,后者多了“盛京北”“城”“岸”及“偕众”“偕族”的区别字样。疑为近现代的后世人想用当时环境所掌握的材料信息来尽量确定方位,给后辈人的寻找以一个范围,或许有禁忌的原因导致语焉不详或者其它原因,但,先世人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政权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地名辖地的变化等,由于这几个字的添加,给现代后人的寻找,带来一些小误区及混乱。这也是我为什么推出这篇文章的原因,感谢这个开明的时代、感谢大量封存史料的解禁、感谢学科的细化、感谢这个信息的社会,使我们能够跟五百年前先祖们如此接近,仰闻喘息如在眼前。
下面开始我们的正题论述。
据《岫岩县志》记载与《汪氏宗族谱书(康德九年)》的原序中说:“……尝闻先代老父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盛京北铁岭城范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岸,夜间营帐失火,汪氏偕族奋力救止,而太祖因功用为军校。后太祖进京,汪氏一族遂而进京。生于斯、长于斯,竟聚族于斯,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廿六年(1687),拨为驻防兵。……由今追昔,自大金迄明末垂500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流传至今,可谓故家也……” 落款是:“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把“原在盛京北铁岭范河南居焉”的时间和地点锁定在明末清初,辽东的后金崛起的这个时间段里。由于明代万历中期开始,建州女真不断向辽东边墙东段的边墙边堡附近安排边民蚕食耕种,于是明政府在三岔儿、抚安(今大甸子镇南五里抚安堡村)、柴河、靖安、白家冲、松山等六堡边墙立碑,用女真文明示女真人不得越边耕种。所以,我们把“范河南居焉”的位置范围界定在辽东边墙以东的范河南区域。
1481年明代的辽东边墙(东、西两段)及配套的城堡、墩台全部修缮完成,并派官兵驻守耕垦。至此,辽东边墙成为阻止女真人侵扰汉人生活区域的军事设施及界限。虽然明初就是大批女真人南归辽东依附明朝,多集中安置在辽阳、抚顺千户所等边墙以里地区(即辽东的安乐州、自在州等处,这些女真大多为日后的努尔哈赤攻城掠地做了内应,这是后话了),但是绝大部分女真人仍然是生活在明代边墙以外的地区。
——————这部分文献见《明实录东北史资料辑》第二册1990版;杨旸《明代辽东都司》;《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版187页;[日]河内张弘《关于明代的东宁卫》杨旸.梁志忠译;《元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等。
辽宁省的铁岭范河即现在的泛河、汎河、凡河,实汉字不同异写,发源于现在铁岭县白旗寨乡的二道林子(临近抚顺市清原县),向西途径鸡冠山乡、大甸子镇、李千户镇(还有原来的催阵堡乡)、药王庙村北侧流入辽河。其上游,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榛子岭水库。属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东北部,这个河流,还是容易寻找的。见下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X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用现在地图标注明末时期的范河与浑河之间的“范河南区域”)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浑河和范河之间的区位,距离赫图阿拉的位置比对)
明末清初,辽东的后金崛起的这个时间段里的主要战事如下:
1574年或1575年,明朝的辽东都督佥事李成梁在哈达汗王台(完颜台,明史料称“王台”,清史料称“万”汗)帮助下率军击杀建州老汗王王皋(喜他拉氏)之后,建州女真各部就开始各自为政而称'国'…也是在这战,李成梁掠回年少的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二人回府为'仆役'…
1583年阴历二月,李成梁再度发兵征讨王皋的儿子阿台,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固伦城主尼克外兰诱骗阿台开城门,明军攻破古勒山城之后屠城,努尔哈赤的父祖觉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幸免。
1584年,在李成梁协助下,努尔哈赤继承建洲女真左卫指挥使,用父、祖遗留的十三副半铠甲(铠甲来自佟家当铺。除劫掠之外,佟家是努尔哈赤早期的财团支撑)起兵,以黑旗为帜,开始找尼克外兰复仇(其实他俩一家的,都是金代的“夹古”演变而来的佟姓,只是分支不同。其家族掌浑河部、哲陈部,占抚顺关外附近的要地。1995年左右,佟家修谱的内容才让史学家整明白,尼克外兰是'汉语翻译官'的意思,其为佟姓,女真文名:布库录,这史界争论百年的迷团才解开。其实,努尔哈赤改姓'爱新觉罗'之前,也姓'佟''仝''童'等,皆源自金史中的'夹古'),此时,他的部众不多,实为小部。
经过大约五年的周边部族征讨以及来归,其部众越来越多。“以夷制夷”是明朝国策,所以,李成梁是默许和支持的,他以为自己能掌控局面。
1585年,努尔哈赤灭哲陈部。
1589年,努尔哈赤增红旗由自己掌管,黑旗交其弟舒尔哈齐掌管。
1591年,李成梁被明庭撤职。
1593年阴历六月,叶赫、哈达、乌拉、辉发诸部侵建州努尔哈赤。同年秋阴历九月,纠集九部联军再侵,努尔哈赤在古勒山(辽宁新宾县上夹河乡古楼村西北)大败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乌拉、辉发)与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勒察及长白山珠舍里、纳殷部组成的九部联军,史称“古勒山之战”,此战为海西、建州女真军事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1593年,努尔哈赤灭纳殷部。
约1596年左右,建州女真不断向辽东边墙附近安排边民蚕食耕种,明用女真文立碑警示。
1599年,哈达部内讧,叶赫贝勒金台石趁机率军将哈达部劫掠一空,哈达请建州援助,建州军“应援”哈达,叶赫诱使哈达议和杀建州援军将士,建州得报,顺手攻占哈达都城,囚哈达贝勒孟格布禄父子,大肆劫掠而归。另一说是:叶赫见建州援兵至,诱哈达议和并许愿以叶赫美女东哥妻之,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蒙骨布录)欲擒杀建州援军首领费英东、噶盖,九月,努尔哈赤率军驰来攻城三天,攻陷哈达都城(现在开原县八棵树镇古城村)并囚哈达贝勒孟格布禄(完颜台第五子,明授其“龙虎将军”封号)及子武尔古代,大肆劫掠哈达牲畜、人口部众而回。后来,在明朝干预下,放回。
1600年(另说1601年)哈达部大饥荒,阴历四月,努尔哈赤借故杀掉哈达贝勒孟格布禄,立其子武尔古代(努尔哈赤三女莽古济之夫,天命末年1626年病逝)为傀儡首领,从而彻吞哈达部。然,此哈达已经不是彼哈达了。哈达部贵族与乌拉部贵族为同姓同祖,哈达的衰亡见《东夷考略.海西女真考》。
1601年,努尔哈赤增白旗,此时共红、黑、白三旗。
1601年,七十有余的李成梁被明庭复原职。
1605年,努尔哈赤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1607年,努尔哈赤灭辉发国,杀辉发贝勒拜音达理(益克德理氏纳喇)父子,辉发亡。
1609年,努尔哈赤以替明朝管制黑龙江女真为名,派扈尔汉远征黑龙江、东海女真诸部。
1610年,扈尔汉回到建州,努尔哈赤赏甲胄、马匹,赐号“达尔汉侍卫”。
1613年,努尔哈赤征服乌拉部(扈伦本部),十几年后,乌拉王子洪匡反叛自杀,乌拉宫室典籍尽毁,损失惨烈。
1615年,努尔哈赤增改八旗,红旗变整黄、镶黄;黑旗变整红镶、红镶蓝;白旗变整白镶、白整蓝。除两黄旗外,其它六旗归弟、子、侄分掌。
1615年,九十岁的李成梁病死,此时,努尔哈赤的实力已经做大了。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名'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后金'(aimaga aisin gulun),改元天命。
1618年,努尔哈赤称大金国皇帝,以'七大恨'为由,正式向明朝宣战,其族意见不一,族情自此疏远。
1618年阴历四月,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关。抚顺守将投降,其地归建后金,明朝辽东防线破口。
1618年阴历五月,以'七大恨'中的第五恨“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为由,发动辽北的'十五堡之役'。主要是辽北边墙里的三岔堡(女真语:山七拉)、抚安堡(女真语:法呐哈)、白家冲堡(花豹村)、懿路堡等十五个。努尔哈赤的大后营在三岔堡之东。此役,后金军尽毁边墙城堡而返,使明辽东边墙东部尽毁,铁岭、开原卫彻无防御屏障,从此,三岔堡地归后金辖。同年,本溪的清河堡被攻毁,明的辽阳卫防线口洞大开。
1619年阴历二月末,明军开始调兵伐后金,萨尔浒大战开始,阴历三月二日,北路明军马林在三岔堡东边山区的“尚间崖(sanggianhada)”与后金军攻防战,马林败逃开原,同年七月,努尔哈赤攻陷铁岭、开原,马林战死。
1619年阴历六月,努尔哈赤自赫图阿拉城迁都界藩城(现在的抚顺县章党镇高丽营子村),在此指挥着攻克铁岭以及灭海西叶赫国(部)。
1619年阴历七月,努尔哈赤统兵五至六万八旗将士自三岔堡附近起兵攻掠铁岭卫,杀明兵半万、掠民万余回师。
1619年阴历八月,努尔哈赤进兵灭叶赫部(土默特蒙古嫡传),战事异常惨烈。存在了二百一十三年的叶赫亡,意味着后金统一了辽东女真诸部。
1620年阴历十月,努尔哈赤第三次迁都,由界藩城迁至萨尔浒城(现在抚顺县李家乡竖碑村)。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他立国称汗的赫图阿拉城。
1621年阴历三月十二日,八旗兵兵临沈阳城下,十三日攻下沈阳卫并屠城。尔后,阴历三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将士攻克辽阳卫,明辽东经略官署成了大汗的衙门,也是在这个月,从萨尔浒城迁都辽阳城,阴历六月开始修建辽阳东京城。同年,破本溪清河、碱厂等辽河以东70余堡。
1625年阴历三月廿二日,努尔哈赤自辽阳迁都沈阳,这是他最后一次迁都。
1626年阴历八月,努尔哈赤逝,皇太极继皇帝位。这期间,八旗部众归属再次大变动。
1634年,皇太极改沈阳为盛京。
1635年,北元林丹汗之子额哲,携带传国玉玺、黄金家族家佛、金《甘珠经》自甘肃归降皇太极。自此,漠南蒙古归附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称“金”为“清”,年号崇德,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阴历六月,多尔衮攻陷北京;九月二十日,顺治福临自沈阳驾车出发迁都北京;十月三十日,顺治定都北京。
…………以上,清前史战事大概就这么个时间段,文献来源于《东夷考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开原图说》。后面的事,大家基本也都清楚了,不在赘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萨尔浒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其中“尚间崖”的位置)
上图为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作战示意图,后金军先集中兵力在萨尔浒附近击败明军杜松部,随即北奔哈达截击马林部,马林防守“尚间崖”(现抚顺县哈达镇上年马洲村西的西山山城遗址)。后金前锋大贝勒代善奔袭至“尚间崖”率先攻击明守军马林,马林败逃开原。随后,后金军南下合击明军刘綎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游动奔袭战,集中兵力歼敌,谙熟地形,速战速决随即转战。这场战役历时五天,以明军三路丧师溃败而告终。后金军全部兵力参与游动,没有大后营,也不可能发生营帐起火的事,这个时间段排除了。但该地点很重要,下面行文中要涉及。尚间崖(sanggianhada)发音跟“上年马”一样,疑为指的是一处。
根据其它一些战事的时间点,与家谱记述的屯兵汎河南救火的事吻合且场景有关联的,就是明代《开原疆场防御图》和《开原图说》中记述的“十五堡之战”!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明代开原疆场防御图)
明代的辽东边墙是阻止女真人侵扰汉人生活区域的军事设施。
明万历年(1572-1620)中期开始,建州女真不断向辽东边墙东段的边墙边堡附近安排边民蚕食耕种,于是明政府在三岔儿、抚安(今大甸子镇南五里抚安堡村)、柴河、靖安、白家冲、松山等六堡边墙立碑,用女真文明示女真人不得越边耕种。“靖安堡”后为尚阳堡,浸没在今天的尚阳湖(清河水库)之中,尚阳湖的东端就是广顺关即“南关”就是现在的尚阳湖东端的红花甸子村西北的湖面上,其关城应该在北岸烽火台一侧。与之对应的新安关(西关)位于现在的开原市庆云镇双楼台村西北一公里处,为蒙古福余卫入关通道及马市,本文不另述。
明代的广顺关曾经是哈达国贡道上的关口,女真人由此入关到东果园马市进行交易,此关外就是海西女真哈达国牧地。哈达贡道曾是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入京主要通道。哈达国势力曾一度相当强大,女真一百八十二卫皆听从其调遣,完颜台(明称王台,清称万汗)晚年国势减弱,叶赫部乘机摆脱哈达控制分道叩关,从镇北关入关到马市堡进行交易。虽然叶赫与哈达争利,好多女真部落皆从镇北关入市,但是,广顺关仍然是女真主要入关通道之一。万历廿九年(1601年)哈达国失去主权后,广顺关马市关闭而失去作用。
根据岫岩《汪氏族谱》的叙述,明末时候的岫岩汪氏先祖的女真人是生活在明代辽东边墙以外的东部地区,即上图中的“凡河”南部、明代边墙以东的区域。范围具体点,这个“范河南居焉”就是明代辽东边墙东段广顺关南部的白家冲堡(现名花豹村)和三岔儿堡(现名三岔村)一带的边墙东部。这个区域在1601年以前,属于海西女真哈达国(部)的属地范围。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后金发动与明军“十五堡之战”拆墙毁堡,彻底地把辽东边墙东段撕开大口,使边墙失去作用,不但威胁铁岭、开原、沈阳等城,还与蒙古朵颜三卫连成一片而孤立叶赫。所以,十五堡之战中的三岔儿堡,军事位置重要,是建州女真通往铁岭、开原、蒙古的重要门户。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以上叁图为《明代开原疆场防御图》《开原图说》中的白家冲堡、抚安堡、三岔堡图)
以上的这几个图很重要,来源于明朝开原兵备道右参政冯瑗的《开原图说》,图中表述的地界,无论边墙内外,都属于汎河南地界。
在《明代开原疆场防御图》中,把原本是哈达女真部的属地标注为“建州女真营牧地”,说明此时的哈达部已属建州努尔哈赤,那么,该图记述的应该是1600或1601年,努尔哈赤立三女莽古济的丈夫武尔古代为傀儡的哈达贝勒之后。
在《开原图说》抚安堡、白家冲堡、三岔堡图页边有'万历四十六年东夷入犯克去'的字样,那么,该图的记述应该是1618年的“十五堡之战”。这几张地图中,左边的山上的烽台连在一起就是辽东边墙,但是,事实上的辽东边墙应该“抚安堡”“白家冲堡”“三岔儿堡”的东边,那么,这几张图应该倒过来看,就跟现在地图坐标标准对上了(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开原图说》的五/四四一页“三岔儿堡图”中,注意图中左上角文字“建夷大真住处”。同样道理,该图左边的山上的烽台连在一起就是辽东边墙,事实上的辽东边墙应该在三岔儿堡的东边。这张图倒过来看,与现在地图显示的范围对上了。
前文所述的1619年阴历六月,努尔哈赤迁都界藩城(现在的抚顺县章党镇高丽营子村)与1620年迁都的萨尔浒城(抚顺县李家乡竖碑村)两地皆处于现在浑河上游的大伙房水库的东端,离三岔堡较远而且是当时都城,不可能是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而营帐失火,该两处可以排除。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五月十七日帝率诸王臣统军征大明,至十九日进边,抚安堡及花豹冲堡(白家冲)、三岔儿大小共十一堡。二十日招服崔三屯。其周围有四堡民招之不服,遂攻取之,大后营于三岔儿堡东……”这就是有名的“十五堡之战”之后毁城拆墙,劫掠而归至界藩城不过浑河而放牧,第二年,自赫图阿拉迁都界藩城。
然后再综合文献《东夷考略》《抚顺县志》等史料记载的1618年阴历五月“十五堡之战”努尔哈赤大后营在三岔堡的东南方向,边墙之外,这些记述与《开原图说的》的五/四四一页“三岔儿堡图”中的“建夷大真住处”极度吻合。
现在的汎河的中上游,横穿铁岭县大甸子镇的老边台村(三岔堡在老边台村以南)。三岔堡的边墙以东至棒子岭水库之间,大部分是山区,这个边墙外的地带,可以统称汎河南岸。
三岔堡城位于现在的辽宁省铁岭县横道河子乡三岔村村委会。清代,在这里建'兴隆寺' 。
好了,我们把所有的文献材料放在一个坐标点上,进行综合考证如下:
1618年阴历五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中“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为名,发动十五堡之战,三岔堡地区是其重点,有努尔哈赤的大后营在三岔堡之东,那么,该处正符合岫岩《汪氏族谱》描述“……原在盛京北铁岭范河南居焉,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岸……”中的多项条件。
史料记载,哈达国被灭的时间是1599年内讧,叶赫趁机劫掠哈达,哈达请建州“援军”至,叶赫诱引哈达议和,哈达与建州反目。九月,努尔哈赤攻率军占哈达都城(古城子),囚哈达贝勒孟格布禄父子,后因明朝调节,放回。1600年(另说1601年)哈达大饥荒,向明边军乞粮被拒,以妻儿、牲畜换食……努尔哈赤借故杀哈达贝勒孟格布禄,出兵并吞哈达,立孟格布禄的儿子武尔古代(努尔哈赤女婿)为傀儡首领,哈达自此臣属建州。现在来看,似乎挺戏剧的,但统一的过程是个血腥的过程。哈达国前、后两个都城现在开原县东南的八棵树镇古城子村及李家台镇王皋城村,该区域临近抚顺市清原县。
另有史料说哈达国前后三个都城,是不是抚顺县哈达镇下哈达村北上的哈达城遗址,尚不清楚。哈达国臣属努尔哈赤十几年后,生活在原哈达部属地的完颜吾篮泰家族为什么没有归附入旗,该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但他们生活的区域是哈达国原属地,虽然靠近辽东边墙,但这支完颜是哈达国的遗部无疑。而此时的哈达部已为建州的臣属之地,首领武尔古代已是努尔哈赤的傀儡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明末,扈伦国即乌拉、哈达、叶赫、辉发部的大体位置,以及科尔沁蒙古、锡伯苏完部、其他女真诸部的位置)
下图为根据史料考证的哈达旧都(八棵树镇的古城子)、新都(李家台镇的王皋城)的位置,两城相隔不远。如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哈达部旧都“八棵树镇的古城子村”、新都“李家台镇的王皋城村”的位置图)
最后,根据岫岩《汪氏宗族谱书》记述“……原在盛京北铁岭范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岸,夜间营帐失火,汪氏偕族努力就止,而太祖因用为军校……”就是说,吾蓝泰家族救火入旗在“十五堡之战”前后的可能性最大,各项条件均符合,时间是1618年阴历五月左右。那么,努尔哈赤大后营和汪氏救火的这个地方,就是吾蓝泰的完颜家族当时居住区域。军校为努尔哈赤的护军校,即掌管巴牙喇(亲兵)营的中级官职。
综合《开原图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兴京县志》(抚顺)、《铁岭县志》《开原县志》等关于“十五堡之战”以及后金相关史料,那么,岫岩《汪氏宗族谱书》中的当时居住地“盛京北铁岭范河南”的具体范围,应该为现在的铁岭县东南与抚顺县哈达镇北的交界地带,距离明代开原铁岭卫的三岔儿堡辽东边墙的距离不太远地带,即现在的抚顺县哈达镇境内北部。如下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结合“十五堡之战”中三岔堡明边墙之外的“范河南居焉”介于明辽东边墙的“广顺关”“抚顺关”中间的边墙以东区域)
如果结合现在地图,给这个范围再精确一下的话,那就是如下图所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结合相关史料,位于现在抚顺县哈达碑镇北部与铁岭县东南接壤的地带“范河南居焉”定位)
若继续且具体地往下推敲,这个岫岩完颜汪氏后裔四百八十余年前的先祖故地,应该锁定现在的辽宁省抚顺县哈达镇的北部一带,即上年马洲村、小寨子村(旧称:房申)以及后沟村与张家坟沟之间的松树砬子山城(女真部落山寨)、古塘村、富尔哈村一带的区域范围。《开原县志》、抚顺《兴京县志》、1995年版《抚顺县志》等相关史料记述该地区曾经为女真集聚区域。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哈达镇北部的上年马洲村西山山城、小寨子村、松树砬子山城以及铁岭县鸡冠山乡南部的得胜沟村等几处区域位置(五星图标处),就是现在的抚顺县哈达镇北部与铁岭县东南接壤的位置(上年马州村西山山城、小寨子村、松树砬子山城、富尔哈村为重点)。如下图所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十七世纪初,哈达部完颜岫岩的汪氏族人在范河南居的最终可疑区域,图中蓝色五星区域)
上年马洲村口南沿的河流,曾经是穿村中部而过的,与南部的二道河汇入一起。二道河以南称下年马洲村,上、下年马洲整个区域曾是一片草滩、大泽,荒草丛生。明末清初,1618年五月“十五堡之战”,1619年三月“萨尔浒大战”,同年七月攻掠铁岭这段时间,努尔哈赤曾在该区域扎营牧马(上、下年马洲村与小寨子、古塘沟村一带),1618年五月“十五堡之战”后,努尔哈赤就没回赫图阿拉,没过浑河,率军牧马浑河北。1619年六月迁都距该地南部十五公里的界藩城(现抚顺县章党镇高丽营子村)。现在的抚顺县哈达镇北部,西道沟川的上年马、下年马、古塘、富尔哈、小寨子村等位置,其中的西山山城、松树砬子山城遗址以及哈达城遗址,见下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抚顺县哈达镇北部的小寨子村、上年马洲村、松树砬子山城区域的三维图)
根据以上方位图,我们找出上年马洲村西山山城遗址、台沟村与张家坟沟之间的松树砬子女真山城遗址的局部放大的高清卫星图,该处为1618年五月“十五堡之战”努尔哈赤大后营驻扎点。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上年马洲村村西一百米左右西山山城遗址卫星图,就是“尚间崖”)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台沟村与张家坟沟之间的松树砬子女真山城遗址的高清卫星放大图)
如果上年马洲村西山山城曾经是1618年五月“十五堡之战”努尔哈赤的大后营,那么,明末时候的这个完颜氏乌蓝泰家族就应该集聚在松树砬子山城或者小寨子及这一区域附近,可以得出判断,其家族来自海西女真哈达部。
可能是历史上部族、家族先祖缠斗的原因,清朝皇帝对女真哈达部似乎有一种遗传的偏见且评价言辞犀利。比如,时隔一百五十余年之后的乾隆皇帝东巡长白山祭祖,过开原时《望祭长白山组诗》其中第19至23首诗对开原、铁岭、哈达、叶赫、辽河分别做了歌咏,其中对哈达、叶赫的描述“有哈达,首鼠两端,数渝盟,自外陶镕。天兵一举咸惊悚,似草从风”、“有叶赫,凭陵负嵎,似游鳞,翔洋釜中。狡焉潜结朝鲜众,朝夕羽书通”。这段文字见《清史稿》之乾隆七年《乐章五·巡幸铙歌大乐二十八章》。
这些,是不是岫岩《汪氏族谱》序言里完全可以把明末先祖的居住地叙述清楚明白而不用,含混地借“盛京北铁岭城范河南居焉”一语带过,绝不提“哈达hada”半个字音?或许,我们从乾隆皇帝的诗句描述中窥出一些理解。
关于小寨子村:
旧称“房申”,满语“房申fengxen”意为“福分、福祉”,满语“年马洲”意为“平坦开阔的水中陆地或沼泽地”。现在上年马洲村地势平坦开阔,村口南侧的河流曾经穿村而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该村东山后面修建“上年水库”,那么该村百年前曾是个水草丛生、沼泽水洼的宜牧之地。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修整兵马,曾牧马该地。
关于尚间崖(sanggianhada)的定位:
明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大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历时五天,后金歼敌五万,以明三路大军溃败而逃告终。
按《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所示方位在三岔儿堡与富勒哈以东,萨尔浒与斡瑚穆村西北,满语写作sanggianhada,与现代地图对照,正全于抚顺县的哈达地区。又《满文老档》记载,在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军队“到一百六十里的界藩萨尔浒攻破驻扎的兵,追杀三十里。第二天早晨,追杀驻扎在斡瑚穆、尚间崖及斐芬山山顶的兵,遂回汗大城”。
上年马洲村西山山城遗址,其地西北距三岔子12.5公里,东南距萨尔浒城15公里,南距哈达镇政府所在地5.3公里。城址东50米即为哈达镇上年马村,向西北通往小寨子村的公路,东1000米由上年马向东北经古塘村,通往铁岭鸡冠山的乡道。上年马河由此地东西分岔,当地百姓分别称之为上年西河与上年东河,而西山城子城址就坐落在这河流交汇处之间偏西一点的一处独立的小山岗上。其海拔高度为186.3米。城址的平面呈向东敞开的马蹄形,周长900米,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10米,门1座,为东门,宽2米。城址西墙为天然的峭壁,坡度在70度至80度之间,难以攀援。北、东、南三面为三重堑壕构成的墙围。第一道为宽约4米,现深1米的堑壕。第二道为利用堑壕翻上来的土所堆成的宽5米、高1米的土筑墙,宽可走马,当地百姓称之为“马道”。第三道为依山就势筑成的土石混筑墙,其断面为梯形,上宽2米,高1.5米至2米,下宽5至8米。城内地势西高东低,在西墙上有一南一北两个制高点,其海拔高度分别486.3米和183.2米,站在这两个制高点上,视野极为开阔,向东南(萨尔浒方向)即可以看至上年马村与下年马之间平坦而广阔的田野,向西北可以眺望小寨子及铁岭三岔子方向。另外,在山城西面悬崖下有一条由上牛马洲、小寨子通向三岔子的小道,这条路可以不经富尔哈即可返回铁岭。-----该文献见抚顺市社科院傅波、张德玉等《萨尔浒战役北路、东路战场遗迹考察纪实》。
所以,西山山城遗址,就是“萨尔浒大战”中击败马林的尚间崖(sanggianhada),“上年马”与“尚间崖”发音相同,这,或许就是上年马洲村村名的真正始源。
关于富尔哈村:
该村全称“富尔哈赤”村,按《抚顺地名简介》记载“富尔哈为明朝末年建村,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后金将领富尔哈赤率兵在此击败明军马林部……以纪念富尔哈赤为村名”。
但是,满族世居地古今对照,辽宁的开原广顺关以东,西丰县小清河流域的一带哈达地区(即北依叶赫,南接建州,东临辉发,西至开原),境内有绥哈城、柴河城、富家儿齐寨等,为女真聚集区。另外,《八旗氏族通谱》《清史稿》《满洲八旗通志》中记载博尔晋的生平:“博尔晋,世居完颜,以地为氏。太祖初起兵,有挟丁口来归者……博尔晋领牛录,隶满洲镶红旗,寻授侍卫。岁癸巳(注:1593年,该年九月发生“古勒山之战”建州大胜九部联军),太祖侵哈达,略富尔佳齐寨,博尔晋与族弟西喇布从。西喇布被二矢死,博尔晋拔其矢还射,殪发矢者西忒库,为西喇布报仇……”。从这段描述中,似乎可以看出“富家儿齐寨”“富尔佳齐寨”及现名“富尔哈赤”村的词根一样,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直至明末,该地区也是女真聚集地,萨尔浒大战的北路战场,就发生在该村。
那么,当地村名的传说及《抚顺地名简介》记载的“纪念说”似乎有误,实则张冠李戴。
上世纪七十年代,哈达镇的上年马州村村西山脚下,百姓起粪犁地犁出来一个古井,里面藏有大量的箭镞(三角形、扁头形两种,典型的建州女真军械),大约六、七十年代在其东北四里的松树砬子山城的巨石缝中,发现铁甲胄一副,之后甲胄被毁。所以,上年马洲村的西山山城和该村东北四里的松树砬子山城,疑为1618年五月“十五堡之战”中努尔哈赤的“大后营”驻扎之地的最终之所。那么,完颜氏乌蓝泰家族的集聚地,就应该在该地附近或者其中的一处。当然,这个“大后营夜间营帐起火”的因由?本文不讨论。
根据《抚顺县志》等相关史料文献及现场考察,对抚顺哈达区域的村名、遗址简介如下:
1、抚顺县哈达镇哈达城遗址:位于下哈达村,即哈达镇政府驻地的北后山。哈达(Hada)满语意为“山峰、山梁”,其得名于明末,海西女真哈达部在此筑城(哈达城遗址位于下哈达村北后山主峰上)。有城则有村落,建村落时按其所处在主城方位的不同而分冠上、下哈达之名。
下哈达村位于哈达镇中南部,集村、镇级政府机关驻地。上哈达村原为一村,解放后由于兵工厂占地而迁出一部分形成两村。清宣统三年七月版《抚顺县志略》胜绩略言:“哈达城,在县东五十里,按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四部皆与我满洲接壤,癸巳(注:1593年)哈达贝勒蒙务布禄(孟格布禄)纠三国之师来侵,太祖击败之,因以名其城,遗址尚存。”
2、台沟村东南的“松树砬子山城遗址”:位于台沟村口南与张家坟沟南交汇处的山上,因该山多高大松树且岩石突兀、山崖陡峭而得名,故称“松树砬子山城”。松树砬子山高250米以上,东、南、西三面山崖陡峭,北连山脊。1982年考古勘测,此山城长20米、宽10米、面积200平米,初断定为明代时候女真部落山寨。城址平面呈梯形,城墙用大小不等且不规则的石块垒砌。平均高1.5米以上,基宽3至5米,顶宽1至1.5米,城周长70至80米。南面有城门一道,宽2米。山城北面山脊有壕,长约15至20米,宽2米,深1至1.5米,为护城战壕。城内地表未发现遗物。有村民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沟村民在此城西南砬下采石,在石缝中发现一副完整的铁甲胄,后被毁。另据《抚顺县志》1995年版记载:“松树砬子城,为明代,在哈达乡上年村东北向2公里,城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70米。城墙以石块垒砌。北墙外有两道城壕。60年代曾于城西山下发现铁甲衣。”
3、上年马洲村西山山城遗址:位于哈达镇上年马洲村的西山,原第二生产队队部后山岗上。山城西北五里就是小寨子村,南行三里就是下年马洲村。据1995年版的《抚顺县志》记载:“西山城,为明代,在哈达乡上年村西去一百米。其城周长160米,呈半环形,城墙土石混筑,城外置半环形马道,城内地表见砖、瓦、瓷器残片。七十年代初,于城内见数十铁链。”
上世纪八十年代勘测该城址平面呈椭圆长方形,周长600米左右。遗址长150米,宽100米,面积1500平方米。外部可明显看出山城城墙为石砌夯土式,高2至3米。东西城门2道,宽3米。城外南、西、北均是陡坡,尤以西面最陡。东面地势平缓。城址内土质为黄砂土,城外以东是村民园田。勘察此城址,其东、南、北三面有环形壕,群众称之为马道,宽约5米以上。城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有高台地。山城内曾经发现少量夹砂褐陶片,泥质灰陶器残片,瓷器残片等遗物。清朝,此山城内曾建娘娘庙,不大,正殿三间,文革已毁。遗址尚可见少量残砖碎瓦。在城东坡下,当年生产队起粪堆时曾发现一石砌之井,从里边发现古时打仗用铁镞等物,头有三角型,铲型不等。
4、上年马洲:满语意为“平坦开阔的水中陆地或沼泽地”,可以简单理解为大草甸子,其村名来历或许与“萨尔浒大战”有关。尚间崖(sanggianhada)发音跟“上年马”一样,疑为指的是一处。
明末,这里是一片平川、灌木丛生、荒草遍地、多洼地水泡子的地方,周边山峦环绕,少有人烟的绝佳牧草之地。1619年努尔哈赤率后金军在哈达境内尚间崖、斐芬山等地大败明北路军马林部,这前后期间曾扎营牧马于此,故有“晾马沟”之说。有些马跑了,后因攒马而出“上马攒”“下马攒”或“上攒马”“下攒马”的说法。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谪罪诗人吴兆骞有《五日阻水年马河》《发年马留别沈阳诸子》《过朝鸡屯》三首诗为证。清代,年马洲卫抚顺镶红旗界(根据光绪八年该村复兴寺庙钟文记述)。
后来分村,以该地东西流向的二道河为界,才有上、下年马洲村的不同称谓。
目前,上年马洲是哈达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位于哈达镇西北,距哈达镇8里,距离铁岭县横道河满族乡三岔子村(明代三岔儿堡)25里。
下年马洲村的来历只是因为地处二道河以南,简称下年村,距哈达镇6里。
另有上、下年马来历的民间说法,说台沟岭是皇岭子,官员来此至下年村下马,上年村上马。这似乎是民间臆断讹传,没有明确的根据。
5、小寨子村(原名为房申):满语房申(fengxen)意为“福分、福祉、福禄”,至1948年土改时,因为村屯不大(大概百十户人家)而改现名。其村距上年马洲村以北5里,含本村、西沟、东沟三个自然村的整合,过村北岭即为铁岭县界。
6、富尔哈村:富尔哈,满语意为“杨树林”,距哈达镇12里。《抚顺地名简介》记载:富尔哈为明朝末年建村,1619年的“萨尔浒大战”后金将领富尔哈赤率兵在此击败明军马林部,后人以“富尔哈赤”定村名以纪念,原名为富尔哈赤村。(该说法似乎有误,实则哈达的“富家儿齐寨”“富尔佳齐寨”“富尔哈赤村”词根一脉相承,为不同汉字写法。那么纪念后金将领西喇布还是富尔哈赤,这个问题尚不明朗,暂不讨论)。但是,该地是萨尔浒大战战场之一。
7、古塘村:满语“古塘”的汉语译为“雁”,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水泡子、大池塘的草甸子,多雁群栖息,由此得名古塘沟。古塘沟村时其全称,是哈达镇自然屯最多的一个行政村。
8、东沟村:原名“哈达东沟”
9、阿及村:全称为阿及牛录堡子,满语“阿及”意思是“妯娌”,满语“牛录”汉语意“箭”引申为部落。那么“阿及牛录”直接译成汉语就是“妯娌部落”,现在简称阿及村,其位置是哈达南下至抚顺县、市的门户。
10、窑沟村:该村与铁岭的哈尔边仅一岭之隔。清咸丰年间,这里仍然是一片草甸子,荒芜人家。后来,山东登州府黄县的林、周两户亲家先后来此建窑烧炭,日久成村。
11、三家子“高丽”城:位于三家子钓鱼台南山(属于下年马洲村界),村民呼其“高丽城”。1982年考古勘测,见山顶平坦一块,呈椭圆形,面积约50平方米,四周也较平坦,其椭圆高出2米。因地表多生蒿草与杂丛,难以细致勘测,故断代不详。
12、青石岭村明代边墙遗存:
青石岭墩台(1号墩台)位于该村西山岗上,周围少量黑松林。墩台东坡下为边家沟,西坡下为金沟子。墩台南面250米有河,墩台由西乡东转与五冲堡相连,南400米处有三岔子通往哈达镇的县级路。勘察可明显看出在山岗上有异馒头型墩台,高6米,顶径3米,底径15米。有壕一道,深1米,宽2.5米,壕墙宽1.5米,实为边墙。墩台四周有打青砖及石块垒砌之基。
青石岭北山墩台(2号墩台)位于原村部被北800米东西横向山脉主峰上,山势十分陡峭,南坡70度左右,北坡稍缓。峰北坡为铁岭界黄泥洼村,南坡下为边家沟。现峰顶墩台馒头状明显,高7米,东北西三面有壕,壕周长约60米。
13、窑沟北大山墩台:此墩台位于窑沟村后堡正北500米大尖山主峰上,东600米是大迫子村,西南山沟称高丽坟沟,正南为陡坡,山脚下是黑松林。
14、抚顺县哈达镇:哈达(Hada)满语意为“山峰、山梁”,其得名于明末,海西女真哈达部在此筑城(哈达城遗址在下哈达村北后山主峰上)。有城则有村落,建村落时按其所处在主城方位的不同而分冠上、下哈达之名。下哈达村位于哈达镇中南部,集村、镇级政府机关驻地。
由抚顺县哈达碑镇上年马洲村为点西行十八公里就是三岔儿堡;由上年马洲村南行十五公里,就是现在的抚顺大伙房水库,即1619年三月的萨尔浒古战场。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