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吴氏欢迎你!

位置>主页 > 至德天下 >

吴学的优秀传统顺应时代潮流78

发布时间:2021-06-10 00:21 来源:中国报道
文/吴美福
       无锡是吴学的发祥地,是吴学的摇篮,深厚的文化积淀,独有的文化张力,造就了山水名城无锡,塑造了锦绣江南的灵魂。兼容并蓄,多元共荣的包容性是吴学的重要内涵和特色,与水文化紧密联系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具有博大的胸襟,江南地区水域辽阔,江湖纵横,即孕育了吴地水性文化的勃勃生机,又为吴地千年文明百年繁华提供绵延不绝的动力。吴地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兼收并蓄的传统,遂步地结晶成吴学。
        吴学的精神文化包括吴地人们独有的宇宙意识,审美意识,生活观念等。吴学的物质成果作为直观的外显表现形式固然重要,吴学的"开拓精神,开放精神,谦让包容"等精神性的挖掘,提升作为其内在民族性与韧性,市民生活态度与文化积淀更加重要。依托吴学将城乡建筑,街道,景观,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在满足和提升"文化我者"的日常生活情趣和文化熏陶的同时,追求吴风雅韵与精致生活品质,实现吴学当代化,形成一条吴学有价值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
        吴学是吴地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凝聚着吴人对世界和生命历程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吴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彰显,更是民族创造力,发展力的重要源泉,在今天,仍然是地方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吴学的优秀传统,符合时代潮流,适应社会需要,至今仍起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是吴地乃至全国深层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一些古代物质具象,是凝固的历史,不仅具有访古探幽的鉴赏价值,如大运河等仍有经济发展意义。一些文艺形式与手工技艺,如昆剧,锡剧,刺绣,年画等,呈半流体性,得到去糟存精的改造,在现实中得以延伸,怡情陶性,激发意志。传统的精神意识至今仍潜移默化地滋润人们心田,构成创造性基因。
        吴地自宋元以来成为全国学术重心之一。史学以方志编纂闻名于世。《吴地记》,《吴郡记》,《邑陵志》等,体例日趋完备,内容丰富,是全国仅存至今的少数唐宋方志。东林书院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影响华厦。清初顾炎武游历各地,考察山川民情,着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学术名著,开清代考据之先河。吴派经学创始人惠栋,发扬汉儒经学,着《周易述》,《汉易学》等书。在顾,惠的影响下,吴地涌现了赵翼,钱大昕,壬鸣盛等著名考据家。吴地富有宋学渊源,朱柏庐《治家格言》,至今仍有庭训意义。
        吴地古代文艺学术成果,有着潜移默化的鉴赏浸润作用,其精华被吴人所吸收,而形成近现代吴人的优良个性。灵动细致的创造方法与缜密的学术风格,仍可为今日文艺创与学术撰写的借鉴,在今天吴地作家,艺术家,学术家中仍有闪光的体现。钱钟书,顾颉刚,钱穆等当代文史专家,均擅考据之学,应是吴学传统的继承。
       吴地绘画,名扬中华。南北朝顾恺之,陆探微,以人物见长,写实而传神,多有佳作。张僧繇之画,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唐朝张旭善草书,笔法奇突,人称张颠。画家郑法士,善写人物,气韵非凡。元朝常熟人黄公望创造"浅绛山水"画风,所作《富春山居图》,潇洒简脱,秀逸古拙。无锡人倪瓒,遁迹于山水之间,画风苍秀简远,不做烘染而表现了吴地湖山的自然特质与神韵。明朝沈周,文征明,唐寅(伯虎),仇英四大家,他们风格各异,或豪放,或秀润,或清峻,或平稳,或艳丽。文征明善山水,花卉,兰竹,人物,技巧娴熟,门下学生众多,形成吴门画派。清初常熟王时敏等四王,其中王翠笔法清丽工秀,创虞山画派。常州恽南田,没骨写生,独开生面,明丽清润,时称常州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庆丰收","合家欢"为题材,风格细腻,富有现实感而流传吴地城乡。
       吴地自元至清是中国戏剧的研创中心之一。昆曲在元末于昆山开创,明隆庆年间著名戏曲家魏良辅寄居太仓,改造南曲诸腔"度为新声",创立了"清柔婉转"的水磨腔。太仓人梁辰渔根据魏曲,着《浣纱记》一剧,使昆曲在全国流传开来。以后苏州人李玉作《清忠谱》,朱素臣作《十五贯》,颂扬了五义士的爱国精神,赞颂了清官公正廉明的优秀品格。苏州评弹盛行于清乾隆年间,名家王周士以《白蛇传》蜚声艺坛,赐七品京官衔。此后,苏州评弹在全国曲艺中占有重要一席。清后期起源于无锡东乡的锡剧,现成为江苏的重要的剧种。著名学者于丹曾对昆剧大加赞赏,曾有过专门的论述。昆曲是我国重要的一个剧种,吴地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戏剧,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的是吴地文人创作。早在西汉,吴郡严助,朱买臣以"文辞并发"而扬名海内。唐代顾祝,李绅,陆龟蒙以诗和散文闻名。李绅的《悯农》,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北宋范中淹《岳阳楼记》,气魄宏大,其"先忧后乐"的思想深入人心。南宋尤袤,范成大的诗,体现了爱国思想与同情劳动人民的心怀。元末明初,高启其诗,兼师众长,浑然自成,反映了民间疾苦。清初吴梅村,为诗坛领袖人物,吴梅村诗,深沉,委婉,凄凉,"蔚为一时之冠"。明清时期,因小说这一文艺形式,适合于市民阶层的情趣,在吴地大为兴盛。中国一些著名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创作与出版,都与吴地有密切的关系。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是吴人冯梦龙与凌蒙初所创作。沈三白《浮生六记》记叙了清贫家庭的温暖与雅趣。这些作品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是吴学这片沃土滋润了这些文人骚客,是吴文化熏陶了这些作品,为健康的文艺提供了精神食粮。
        吴地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在黄帝时代,今常熟,张家港一带民间创作了《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四句,仅有八字,就把原始氏族伐竹制箭,追逐猎物的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虞舜时《南风之歌》,是对吴地温暖气候与人际和谐关系的歌颂。从春秋的《吴吟》开始,到南北朝的吴声歌曲,直到明清的桂枝儿,山歌,其优美旋律,真挚感情,展示了古吴人生活的理想,人文情怀。闻名遐迩的《月子弯弯照九州》一歌,是吴地运河舟子的创作,反映了人们漂泊在外面的苦难,具有历史价值。
        当然,这些只是民间草根文化的奇葩,亦是吴学文化的奇葩。

      【作者简介】吴美福,男,1956年10月生,福籍赣邑万年县,现定居县城。函授政治学本科学历。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年,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各地吴家,走访了绝大多数国内各地宗亲和一部分海外宗亲,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发起人。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上官慧慧

0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作词:吴蜀丰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txw4006935168@163.com
联系人吴蜀丰电话:18883313913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天下吴氏网招聘|
版权所有 天下吴氏网 电话: 18883313913 | 电子邮件:txws4006935168@163.com   023-62795070 
媒体支持:中国报道网 合作媒体:重庆报道网 | 泰伯文化传媒(重庆)有限公司独家营运
常年法律顾问吴彭龄执业证号码:13202199210937510 江苏仁勤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融汇大道7号1-13-10 |备案号:渝ICP备150116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