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吴姓始祖“泰伯奔吴(江南)”路线考记Ⅲ
特约撰稿: 吴多兴
原标题《“泰伯奔吴”路线考》內容提要:“泰伯奔吴”在先周历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所以,它与周之兴起 一样,备受史学界的密切关注。尽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册一《吴太伯世家》中 有明载,但在《史记》以及后来许多古籍、史书都没有涉足奔吴的过程,从而引起近 代学者对“泰伯奔吴”原因和地望争论,众说纷纭。
为探求其解,笔者从 2014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历时三年多时间先后三次,到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等 地,围绕着三条可选路线逐段进行实地考证。今将在其地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实地考 察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在此抛砖引玉。
几点研判,翻越秦岭,古人寻路最便捷的方法是沿河道行走,这样不仅可以免去 翻山越岭的艰辛,而且河流本身也提供出山的指向,可是,就秦岭而论没有一条河流橫穿秦岭,所以古人只好选择南北两坡都有水源相对应且攀登 路程较短的河流,沿河谷迂廻。这样,虽然路程比较长,但较为省力。笔 者认为“商於古道”是可选之道。因为: 1、该道除西安至蓝桥、七盘岭这段是逆水外,入商地后其他路段基本 上一路顺水漂流而下。而且七盘岭高度相对陈仓、褒斜二道矮,灞河源头 与丹江的源头相距不远,攀登难度不很大,较为省力。尽管秦岭的七盘岭、 武关地段和商州城东五十里处,有长约五、六里,道宽不足三尺,位于悬 崖峭壁下方叫“罗公碥”的碥道,路窄险要较为艰辛外,其余地段还是好 況走的 ,何 水落时还可沿河滩而走。若取水道更为顺畅,从宝鸡顺渭水而 下,在西安东转入溯灞河南行,过了七盘岭下丹江上游的七盘河后,一路 到江苏镇江都是顺水而下,走起来就没那么艰难。 2、据史料和遗存考证,“商於古道”开辟于商末周初,春秋时被打通。 是荆楚部族首领鬻(yu′)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 大迁徙过程中开拓的,据说“周公奔楚”亦是走此道(武关道),说明该 道早在商代就已为先人所认知。3、我们这次考察中从西安乘车南下,西安至蓝桥乡一带基本上一片平 川沃野,人口稠密,走水、旱道都便当。在所到几个地方蓝田、商洛、荊 紫关、丹江口,无论灞河还是丹水河面都较宽畅且水流较缓,善于走水道 的周人来说,更便于漂流。4、这条路线与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西周史》一书中所描述的路 线:“太伯们过秦岭,经汉水上游河谷进入湖北,又由江汉东徙而来到宁 镇地区。” “泰伯仲雍由渭河流域出来,经过汉水上游的河谷,进入湖 北,……”较为吻合。 5、尤为可贵的是,这条道的沿途都发现陶鬲等商代后期的生活用品。 陶鬲是发明于陕西省西北部碾子坡一带的陶器,商代先周部落用来做饭的 炊具。人总要吃饭的,吃饭必用炊具,而陶鬲是土制品易损,因之散落成 为遗存。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虽然不足以证明是泰伯一行的用品,但说 明商代先人到过这些地方应该毋容置疑。也可为研判泰伯奔吴路线提供有 份量的依据。下面就是这次考证中收集到的部分地方出土陶鬲。
笔者观点从上述研考我认为泰伯奔吴的路线应该是:从岐山出发→西镇吴山→ 县功镇→入金陵河→宝鸡→渭河故道→西安与渭南之间的灞河→蓝田县城 溯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 关翻越秦岭,进入商地。顺丹水(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经麻 街抵商州城。然后顺水漂流而下商镇→竹林关→过凤楼镇→到达荊紫关→ 丹江口→汇入汉江→老河口市→襄樊→沙洋县→汉川→到武汉入长江→鄱 阳湖地域大洋洲、吴城一带→ 铜陵、丹徒、屯溪一带→镇江→常州→无锡 梅村。
在历史面前,任何个人都是很渺小、微不足道的。在史考方面不存在 我赢你输的问题,史考的责任只是将历史的客观揭示出来传给后人,并为 之孜孜探索,而不是胜负角逐场。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愿望将我带入吴文化 之门,使命感鞭策我去追索尘封的历史陈迹,责任意识要求我务实求真。 所以,我必须申明:敝人虽不是学历史的,但也略知史考的严谨性。我写 此文不是本命题研究的结束,相反是个开始,本文只不过抛砖引玉而己。 冀有更多宗亲和学者涉足其中,这是其一。二是,据史书记载,荆楚部族 首领、周文王、武王、成王老师鬻(yu′)熊受封为楚子,在率领族人自 关中移居江汉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开拓“商於古道”。从此,该道也就成 为古代的军事、政治、商贾之要道。就当前已出土的商、周文物说,在沿 途各地中,商洛至丹江口出土的商、西周遗存相对密集,是否跟鬻熊这次 从汉中大迁徙到江汉有关。三是,凤县有“泰伯奔楚”之说,说泰伯经该 地去楚。经查阅多部古籍都未见有此说道,是否“泰伯奔吴”之误,建议 有志于此的后人多留意。四是,历来总说商文化不过长江,可是,1989 年 前后江西省考古所专家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和在离此不远,在古肖江 上游,距樟树市城区西南 44 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考古,除了发现大量的商 代青铜礼器、兵器、农具以及玉器、陶鬲这类的陶器外,还在对该段城墙 进一步挖掘时,在近 4 米深的外城壕中发现了密集的商代人头骨——不10 平方米内发掘了近 20 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 在考古中被发掘出的头盖骨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祭祀中猎头仪式的产物。就当时发掘的情况来看 官达人墓穴,不可能是陪葬,那么, 可能是大量战俘被割首所至。有专家认为 路经之地,也就是说,泰伯先到此地 笔者到过大洋洲、吴城,也到过周原 一行到此,见景怀乡,曾在这里安营扎寨过 东走。这不过是个推断,其准确的结论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 在这次考证过程中承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教授 宝鸡陈仓博物馆董卫剑馆长热心指导和帮助以及厦门吴国荣会长 立兴会长、南阳吴雷会长深挚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注】除个别注明的外,本文照片为作者在陕西具头盖骨和部分肢骨。据江西省考古专家介绍, 在考古中被发掘出的头盖骨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战俘被割首; 就当时发掘的情况来看,周围没有发现高 ,只能是战争杀戮了。这些头盖骨很有 有专家认为,传说中的泰伯奔吴,这里曾是 泰伯先到此地,然后,再从此地下赣江,东奔江南。 也到过周原,两地地形地貌有点相似,是否泰伯 曾在这里安营扎寨过,后来因战事的缘故才继续朝 其准确的结论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 在这次考证过程中承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研究室主任田亚岐教授、 宝鸡陈仓博物馆董卫剑馆长热心指导和帮助以及厦门吴国荣会长、无锡吴 ,值此,我借本文最后二三行,表示由衷的感谢!
主要参考书目
1、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 年 9 月第 2 版。
2、张觉校注《吴越春秋校注》,岳麓书社,2006 年 4 月第 1 版。
3、春秋左丘明著,王珑燕译注《左传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3 年1月第 1 版。
4、清高士奇著,陈恩林、黄中业译评《左传纪事本末》,辽海出版社,
2011 年 4 月第 1 次出版。
5、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钦定四库全书(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影印本)。
6、廉源主编《新编古汉语字典》,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年1月第 2 版。
7、张永初编著《泰伯与梅里》,南京出版社,1992 年 1 月第 1 版。
8、唐陆广微撰《吴地记》,江苏古藉出版社,1999 年 8 月第 1 版。
9、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中华书局 1965 年 5 月第 1 版。
10、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出版,1983 年 6 月 第1 版。
11、陈穉常著《中国上古史演义》,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12、许倬云著《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北京第1 版。
【作者介绍】吴多兴 ,男,生于1940年,中共党员。海南省文昌市人,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任柳州工程机械厂技术员、设计科副科长、副总工程师、厂长,广西机械工业厅总工程师,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海南省工业厅副厅长兼海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和党委书记,海南省企业工委副书记,海南省工业厅巡视员等职。2001年退休后潜心于姬吴文化,著有《姬吴史踪》本书为作者多年心血之作。
参加工作30多年,在柳州工程机械厂工作期间,先后参加了高频电火花机床、导轨淬火机床、数控线切割机、450A可控硅大功率电脉冲机床、数控钢板火焰切割机床等项目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及产品质量,解决生产上的技术关键做出了较大贡献。调到海南省工作后,尤其在兼任海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党委书记期间,根据海南省电力相对超前、电网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提出电力建设重点应从电源建设转移到电网建设上来的新思路。为实现这个战略转移,主持编制了《海南省电力系统"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修改《海南省电力系统"九五"期间220kV网架设计》,1996年建成了玉洲、格基两个220kV变电站,扩建了鹅毛岭220kV变电站,积极筹资改造农村电网,成功地实现了南山电厂利用天然气发电;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积极推进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在海口市组织实施以供电可靠性达到99.9%为目标的"999"试点工程,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了电力企业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战略思想。带领全局同志学邯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海口电厂和大广坝电厂上台阶。在全国率先取消超计划用电加价的规定,实施电价随用电量增多而递减等鼓励用电措施;为推进海南电力系统双文明建设,抓"内强素质沙刚形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内容的队伍和形象建设,开展向社会服务承诺活动,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许。
【友情提示】天下吴氏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客观真实报道,坚持不站队,保持正确的主观立场,以弘扬至德精神!传播吴文化为主旋律!只要你姓吴,只要你是正能量的来稿,我们都欢迎!
《相约天下吴氏网》主题歌 作词∶吴蜀丰 作曲演唱∶吴仕长
吴氏文化正能量,至德精神在弘扬。开拓进取创辉煌,谱写时代新篇章。
三让高风孔圣赞,第一世家史记传。天上有口遍天下,家风传承树典范。
我是吴氏好儿郎,仁爱谦让传万代。相约天下吴氏网,因为有你更精彩!
来稿要求图文分开打包,〔因人力有限不接受微信图文供稿〕
投稿公共邮箱:905080184@qq.com
联系人吴蜀丰 电话: 18883313913
责任编辑:吴蜀丰